法律知识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认定定罪量刑分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17 12:40
人浏览

  核心内容: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构成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其构成要件还是一般的四个条件要成,那么在罪名中,主要的量刑标准,下文法律快车小编与您一起分析。

  一、什么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291条之一),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三、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刑法第291条之一对"恐怖信息"只是一种列举性规定,并不意味恐怖信息仅限于"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这三类信息。只要能使人产生恐惧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公众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都应属于恐怖信息的范畴。

  实践中办理相关案件时,要注意将由于不明真相,出于善意关心和提醒等原因而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与蓄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行为加以严格区分,对前者可以给予批评教育或者治安行政处罚,但不应按犯罪处理。

  四、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如何处罚?

  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五、相关法条链接[page]

  <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九届人大二十五次会议于通过,2001年12月29日施行)

  <司法解释>

  [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 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

  第十条 编造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有关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
 

  法律快车为您推荐:

  ■ 破坏生产经营罪认定定罪量刑分析

  ■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认定定罪量刑分析

  ■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认定定罪量刑分析

  ■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认定定罪量刑分析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