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行政许可设置的准则有哪些内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2-09 10:31
人浏览
导读:行政许可设置的准则一般包括合法原则、便民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以及监督原则等。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行为对象不同、行为法律效果不同以及行为性质不同等。

  一、行政许可设置的准则有哪些内容

  《行政许可》确立了行政许可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合法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以及监督原则。

  1.合法原则,就是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就是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对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3.便民原则,就是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应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4.救济原则,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除非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6.监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

  二、我国行政许可有哪些

  法律快车提醒您,从行政许可的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的角度来说,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类:

  1.普通许可

  普通许可是准许符合法定条件的相对人行使某种权利的行为。

  2.特许

  特许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力或者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

  3.认可

  认可是对相对人是否具有某种资格、资质的认定,通常采取向取得资格的人员颁发资格、资质证书的方式,如会计师、医师的资质。

  4.核准

  核准是行政机关按照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标准、规范的判断和确定。

  5.登记

  登记是行政机关对个人、企业是否具有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资格和特定身份的确定。如,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变更、终止;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房地产所有权登记等。

  三、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有何区别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区别如下:

  1.行为对象不同。行政确认是指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确定和认可;行政许可的行为对象是许可行政相对人获得为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

  2.行为的法律效果不同。行政确认中未被认可的行为或地位将发生无效的结果而不适用法律制裁;而在行政许可中,未经许可而从事的行为将发生违法后果,当事人将因此受到法律制裁。

  3.所为的意思不同。行政确认行为表明行政主体的态度是对某种状态、事件、物或行为予以法律上的承认、确定或否定;而行政许可行为则是行政主体在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和判断的前提下,对申请是否予以准许或同意的行为。

  4.行为性质不同。行政确认属于确认性或宣示性行政行为,它仅表明现有的状态,而不以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为目的。行政许可,从其正常状态而言是建立、改变或者消灭具体的法律关系。

  5.内容不同。行政确认行为取决于确认时原已存在的法律状态或事实状态;而行政许可行为则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它直接为申请人授益。

  6.方式不同。行政确认既有依申请的确认也有依职权的确认;而行政许可则只能是依申请才能发生的行政行为。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