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怎样立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6-21 11:06
人浏览

  我国主要有三大类型的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特定主体之间的诉讼,一般是以公民为原告政府工作单位为为被告的诉讼,那行政诉讼怎样立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解答疑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行政诉讼怎样立案

  1、行政起诉状

  立案时,需向法院提交书面起诉状,按照被告人数提交副本。如你起诉的被告有三个,那起诉状提交的份数是1+3,共四份。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原告的身份证明材料及有效联系方式

  如果是一般公民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如果是法人需要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记得留下你的有效联系方式,便于法院与你取得联系。

  3、被诉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存在的材料

  向法院起诉当然要提交相应的证据来证明你告的行政机关作出了某种你认为不正确的行为又或者该做却没做影响你合法权益的行为。

  如双方签订的行政协议,土地征收批文、房屋征收公告,这些都能证明被诉行政行为存在,且是你起诉的被告所为。

  如果起诉被告是因为不作为违法,那么要向法院提交材料证明不作为的存在。如你向某行政机关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到期了,该行政机关未答复。立案时,你需要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快递单,证明你在何时向何机关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还要提交快递签收单或政府信息公开受理单或任何其他可以证明被诉机关在何时签收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但到期未答复。

  4、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的材料

  这其实是个不小的问题,我们简单讲就是提交一切可以证明你跟被诉行政行为有关的材料。比如,你起诉的是征地批文,那你要提交土地使用证、承包证等能够证明你与这块地有关系的文件;又比如,你起诉的是房屋征收决定,那你要提交房屋所有权证,证明你的房子在征收范围之内,这份征收决定与你有关。如个案有具体问题,需要咨询专业律师。

  5、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除了上述材料之外,法院立案庭法官可能会根据具体案情需要,要求你补充其他材料。

行政诉讼怎样立案

  二、法院受理案件的条件

  1、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告。

  简单讲,就是你作为原告提起诉讼,要和被诉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比如这个行政处罚是针对你个人作出的,这个协议是行政机关与你签订的,那么你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2、有明确的被告。

  行政案件的被告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如果是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经过复议的案件,或者行政机关是受委托或经批准所作的行政行为,那起诉时被告会发生变化。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我们会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题为大家讲解。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要讲清,告的是啥,给你一些选项,请根据自己的案件对号入座。

  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特定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注意!如果单独或者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补偿的,应当有具体的赔偿、补偿事项及数额。如果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应当提供明确的文件名称或者审查对象;如果请求一并解决民事争议的,应当有具体的民事诉讼的请求。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类法院受案范围。

  三、行政诉讼受理时间

  1、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2、特殊诉讼时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行政诉讼怎样立案"的相关知识,行政诉讼立案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是住所地法院,然后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就可以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