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理智与情感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3-03 12:08
人浏览

江晓清

  张晶,一个爱笑的女人,笑起来很甜很真诚。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参加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人群中,她是三十多个人中最阳光的一个。却没想到,她竟是一个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的心脏科医生。一方面,她是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另一方面,她又是医生,是治病救命的白衣天使。责任与义务,理智与情感,给她35岁的人生增添了几分沉重,更增添了几分成熟……直到现在,每一次听到“抢救”她的心都会抽紧

  张晶是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上学时就是一个优秀学生,在浙江医科大学她年年获得奖学金。1996年到天津市胸科医院做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后又攻读了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2004年凭借较强的临床和科研综合实力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人选梯队,3年内完成培养计划。200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成为全院心内科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如今,35岁的张晶,通过竞聘,已经成为胸科医院心内科最年轻的主诊医师。

  面对生命的离去,是一个心内科医生经历最多的事情,人们都会以为,医生见惯了死亡早已麻木,其实不然,张晶说,医生和所有的人一样,即使天天面对,每一次的死亡依然会在心里产生振荡,不同的是,当死亡来临时,医生更理智。

  表面看张晶的确是个阳光快乐无忧无虑的女人,但她的内心到底有多么丰富,面对死亡会起怎样的波澜,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说,或许我还不够老练,所以,直到现在,还是不能心情平静地面对病人的死亡。尽管作为医生她知道死亡是人生的必然,但是死亡依然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张晶说,虽然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医生,但病人的死亡依然会让她心情变糟,不过从第一次面对死亡起,她就能做到临危不乱,处乱不惊。她说,这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一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仍历历在目。那是张晶参加工作不久,那晚是她第一次独立值班,突然,一位病人不行了,她立即联系科住院(总住院医师)来抢救,但当时科住院正在别的科抢救病人,张晶心里想:今天没有人能帮我,只能自己面对了。她赶到病房的时候,已经围了二三十个家属,尽管她心里十分紧张,但表面却镇定自若。家属已乱作一团,哭的哭闹的闹,一看到医生来了,立即有人对着她瞪眼: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就催她快点抢救。这些都没能影响她,她检查了病人的情况,发现呼吸已经停止,于是第一反应是先抽一个血气分析,那时她想到的是这个病人可能抢救不过来了,那么作为医生,总要给家属一个死亡说明。结果一针成功,一见血,张晶立即意识到病人抢救不过来了,她对家属说:你们看,血都黑了。但她还是立即进行了抢救。最后抢救无效,病人还是走了。病人的血气分析结果证明,血氧pH值只有7.1,正常值应该是7.35至7.45。第二天讨论病例时主任说,7.1的pH值在医学上是不可活的,病人是呼吸突然衰竭死亡。他说幸亏有血气分析,否则就只能猜测死因。死因明确,家属也没什么说的了。

  张晶说,如果当时我不够镇定,不能立即采取行动,等到病人血压心率一停,血就抽不出来了;如果当晚我不够镇定,家属一定会认为医院只派了一个没经验的年轻医生来,没尽到抢救责任。所以在张晶看来,作为一名医生救治病人是天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是天性,面对死亡保持冷静是必备的素质。

  其实直到现在,每一次听到“抢救”她的心都会抽紧,动作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她说,对于心脏科医生来说,生命就在分秒之间,抢一分钟甚至一秒钟人可能就活了,失去一分钟,生命就可能永远逝去。作为医生,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同时,她把对那些悲痛欲绝家属的安抚也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张晶说,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亲人的离去都是最大的悲伤。她说,前不久就有一个急症病人,傍晚6点多时抢救了一次,第二天清晨5点又出现险情,她赶到时人已经不行了,他女儿哭得死去活来,毕竟这个病人岁数不大,而且看上去很强壮,做过几次支架,钱没少花,最后还是走了,家属悲痛可以理解,病人女儿跪下求她继续抢救,那一刻她心里也不好受,但也不得不让家属知道:病情已经不可逆转,抢救已毫无意义,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

  张晶说,她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人已经完了,家属就是不肯面对现实,作为主诊医生,在那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听她的,她说停止抢救就停,但家属不干,此时安抚和沟通工作总要做上很长时间,尽管她完全可以转身离开,但她不愿意那样,她说,毕竟这是面对生死。

  医生面对病情如同警察面对罪犯,不把病魔揪出来决不罢休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常年一线的大工作量临床实践,让张晶早早对心内科各种常见、多发病有了熟练独立的诊治能力。多年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经验,练就了她独立诊治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衰、重症心肌炎等心血管危重症的本领,并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溶栓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近年又积极参与作为心内科重点发展方向的介入疗法,已独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支架术、起搏器安置术等700余例。完成各型起搏器随访及程控、调试300余例……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在她的抢救下有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生命。

  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帮助病人认识病情接受治疗却是医生的责任。张晶有个形象的比喻:医生面对病情时的感觉就像警察面对罪犯时的感觉一样,不揪出来绳之以法不罢休。

  张晶说,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明,还要有沟通能力,把病情向病人讲清楚,让他们接受你的建议。很多“久病成医”的病人,到了医院仍然坚持他自己的那一套,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用耐心、诚恳和权威说服他,这样的病人说服一个,后面就会跟着一群,那种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就在前不久,一位老人来医院看病,老人的儿子说老人已经89岁了,身体一直很好,耳聪目明,而且脑子清楚,生活完全自理,每天还坚持遛早儿,可最近突然常常感到胸闷,心电图检查后,张晶确定老人是心肌梗塞。于是劝老人住院治疗,但老人坚持自己的病没那么严重。张晶拿着心电图一点一点地讲给老人听,她说:您看,现在您的血管还能够疏通,就一处梗塞,放个支架您就可以像以前一样每天出去遛早儿了。可老人就是不同意做。老人离开医院后,张晶的心里一直放不下他。一个月后,老人的儿子又来了,问她还记不记得那位很倔的老爷子?张晶当然记得,她说:你们走的时候我就觉得挺可惜的,因为血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钙化,机会丧失,再想打通就难了。老人的儿子说:“是啊,老人一天不如一天了,现在坐着都有症状了,以前能做的事情都做不了了。当初没听你的,现在只好又来找你……”张晶立即说:没关系,赶紧带老人来吧。来了以后张晶立即安排老人做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不光是梗塞的相关动脉是闭塞的,其他两根血管也都出现梗塞。张晶考虑到老人年龄太大,怕不适合搭桥,就对老人说:给您做支架吧。老人又倔上了,说支架解决不了三根血管的病变。于是张晶找到院长,说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条件不错,看能不能安排搭桥手术。院长看了以后,决定闯一闯。于是医院内外科联手,先给老人调养了一段时间,然后实施了搭桥手术,手术很成功。[page]

  张晶说,其实做一个医生,不是你看上去老成病人就信任你,而是要靠真诚和责任征服病人。张晶每周要有两个半天看门诊,每次她都听到排在后面的人说:看这个年轻大夫,对每个病人都那么热情,讲得耐心细致。正因为此,来找她看病的病人总是最多。在张晶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病人后来成了她的朋友,而且很多是忘年交。就在采访的那一天,一位老人一直坐在医院的走廊里,他对张晶说,我这次来不看病,只是来看看你,给你带了一箱栗子。张晶说,其实她已经不太记得这位病人,似乎他不是本市人。毕竟,十多年来张晶看过太多的病人,不可能每一位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每一位找她看过病的病人却都记得她。张晶说,我妈妈也是医生,她早就退休了,但现在还经常会有她曾经的病人到家里去看望她,甚至有的病人早都过世了,他们的子女还每年都到家里给我妈妈拜年……

  “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除了父母,只有儿子与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医生可能都是处理感情和理智的高手,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情,什么时候要保持理智,但是对于张晶来说,一旦面对儿子就失去了所有的“理智”。

  儿子5岁了,除了上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是爸爸陪。下班没点儿是医生这一职业的最大特点。不仅如此,不论什么时候,一个电话,有急症病人或者有需要抢救的病人就得立即往医院跑。

  现在张晶的儿子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似乎过早地明白了——病人比他更需要妈妈。所以每次她在傍晚、深夜或者周末离家的时候儿子都会问:“你干什么去?哪个病人又出事啦?是让你去做手术吗?”每次她晚上去医院,儿子都会不睡觉一直等到她回家。每到这时张晶都会觉得孩子挺委屈的。

  孩子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张晶正在班上忙着,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说孩子磕破了嘴,让她赶紧回去。家里人都知道她忙,所以,很少会在她上班的时候给她打电话,这一次,电话里听到孩子的哭声,加上母亲的语气,张晶心里就明白了,孩子一定磕得不轻。心里虽然急,但人走不开,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能说:你们先处理一下吧,我现在回不去。等晚上忙完了医院的事情,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她心急如焚地往家赶,到家后一看到孩子她就哭了,孩子嘴上蒙着纱布,里外穿透。她对母亲发火了:“你还是医生,孩子都磕成这样了怎么能不去医院呢?”她顾不上自己累了一天,甚至午饭就没吃,带了孩子就往医院跑。到医院听医生埋怨“怎么这个时候才送孩子到医院,这样的内外贯通伤不及时缝合会畸型的。”张晶更加控制不住自己大哭起来,儿子也跟着哭。张晶说,我每天给别人做手术,可当大夫要把我的孩子抱进手术室缝合伤口的时候我却失态了……最后孩子的小嘴从里到外缝了9针,一直到现在还有疤痕。那次我特别愧疚,因为晚上送医院的时候伤口已经有些感染,不好缝了,我想如果中午刚一摔伤就送医院孩子也不至于受那么大罪。我还埋怨父母,他们都那么大岁数了,哪弄得了他。都是我这个做妈的失职。

  是啊,尽管张晶一直都说她欠孩子很多,但是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孩子都是她和丈夫一手带的,就是在他们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把孩子送出去过。张晶说孩子一岁多到两岁半期间,她一边工作,一边做职称论文,丈夫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她找了个阿姨白天帮她带孩子,晚上,她下班以后,父亲来帮她一会儿,她给孩子做饭、洗衣,每天都要等孩子睡下了她才顾上自己吃饭、收拾,然后写论文,每天都要写到后半夜甚至到第二天凌晨。

  张晶说她对孩子的亏欠从孩子降生之前就开始了,怀孕的时候,每天在医院里忙,心脏科,来了病人就是急的,所以走路的时候少,小跑的时候多。每天楼上楼下准备手术、查房、看护病人,忙起来忘了自己肚子里还怀着孩子,经常是因为紧张、缺氧,孩子在肚子里“反抗”了才记起自己是个孕妇。

  怀孕七个多月时一次周末值班,天下着大雨,地上积了很深的水。丈夫怕她出事,骑自行车到大路上去叫出租,但是因为积水太深,出租车都不肯进来。她就站在楼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没办法,丈夫只好用自行车驮着她到了大路上才打到了车,到医院的时候,她早已浑身湿透,其他大夫说,这么大的雨你还来,出点事怎么办?那时她才后怕,那么深的水,万一摔倒出了意外她怎么对得起孩子。但是事先她什么都没想,她只知道,作为医生,值班是天职,病人第一位,其他都必须让路。

  喜欢音乐,爱唱爱跳的张晶早就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了,她说,想趁着年轻多做些事情,毕竟医生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她希望在这个岗位上救治更多的人。现在唯一能牵扯她精力的就是儿子。只要稍稍有一点儿时间,她就会陪在儿子身边。对于她来说,工作的成就感很强,生活的幸福感却很少。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工作让她充实,每挽救一次生命,每一位病人的康复,都让她充满了作为医生的快乐。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