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广东医疗新政,不就是“用钱说话”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3-05 21:06
人浏览

作者:奚旭初

广东省出台《关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医药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医疗服务分级,按照医生级别、技术难度、服务质量和需求等因素定价,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定价。以及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个性化服务,探索多种收费方式,试行按服务时段调整挂号费和诊查费收费标准。(8月12日南方日报)

读此消息,只有一个感受:老百姓又要多掏腰包了。所谓“运用价格杠杆”,说白了不就是“用钱说话”,不就是“市场化”吗?“旧医改”之所以铩羽,根源就在于“市场化”。愈演愈烈的“看病贵”,凸现的正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只要医疗机构走向“市场化”,在资本逐利本性驱动下,必然会产生牟取暴利的冲动。在此前“市场化”的尝试中,许多医院已不把病人当病人,想着的已不是如何治病而是怎样赚钱。现在“市场化”披了一件“运用价格杠杆”新马甲又要粉墨登场,结果会是如何,恐怕是没有悬念的。

“运用价格杠杆”貌似公平,给了百姓选择的空间:愿出“优价”,就有“优质服务”;不愿多掏钱,那就“低质服务”。但实际上却是“伪公平”。这是因为,等价交换不能移植到公共医疗领域,倘若公共医疗资源也交给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那么利益驱动之下,必然是“认钱不认人”,必然是嫌贫爱富、欺贫媚富,剥夺了公众的公平就医权。把公共医疗事业分成由钱包划定的“高端”与“低端”,实质是让一部份有钱人占有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空间。换言之,“高端”的优质是以“低端”的低质甚至劣质为代价获得的。

问题还在于,钱包不鼓的百姓即使别无选择地“选择”了“低质服务”,医院也未必会让百姓如愿。事实上,医院的心思全在涨价上,“低端”“低价不过是虚晃一枪;把“低端”也“开发”出“优价”,才是其所思所想。近些年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政策“开闸”之后,医界“放水”的积极性会有多高是不言而喻。按服务时段调整挂号费和诊查费收费标准也罢,特需医疗服务、个性化服务、探索多种收费方式也罢,既然给医院打开了“运用价格杠杆”的空间,那么“用足空间”,移花接木,鱼目浑珠,以低充优……医院的招法要多少有多少。在“运用价格杠杆”之前,百姓还不至于额外多掏钞票,而“杠杆”之后,却是不多掏也不行了。不知广东的“运用价格杠杆”是不是医改新政,如是,那么百姓对医改还能期待什么呢?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