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感冒打吊针“阴倒”伤身体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20 11:53
人浏览

医生提醒市民:盲目输液隐患大,能吃药最好不打针

明天就是农历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伴随着气温的降低,感冒和各类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这时不少人会选择到医院输液治疗。人群拥挤、吊瓶成排,就成为了各家医院里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就是输液这样一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司空见惯的治疗手段,如今却逐渐演化成一场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正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过度输液危害巨大,这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带着这样的常识,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医院看到“吊瓶森林”的景象。输液真的是治病的首选方案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输液泛滥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于近日展开了调查。

现场探访

只求好得快 感冒也要打吊瓶

上周五,记者来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此时这里正值一片忙碌的景象,几乎每个病房都能看到扎堆输液、吊瓶成排的景象。由于座位有限,不少输液病人被临时安排到过道座椅上,医生、患者人来人往,气氛显得繁忙而紧张。

26岁的张涛是一名公司职员,虽然只是身患感冒,他仍坚决地选择了输液治疗,理由和大多数人一样:见效快。“就快过年了,公司各项工作都很紧张,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费。所以生了病,一定要选择最快的治疗方法。”张涛说,去年他就在医院输了三次液,总量起码也有七、八瓶。另一位患者陈女士则认为,吃药虽然也能治好病,但是一方面慢,另一面也不方便,不如输液的效果来得明显,“明天还要上班,谁都不想因为生病耽误了工作。”

在随后的走访中,记者在市三医院、成铁中心医院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扎堆输液现象,其中不少病人的病情并不严重,以感冒、咳嗽最为常见。他们选择输液的理由几乎都是图快、图方便,至于对健康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却表示并不清楚。

医生观点

能吃药就不打针 能打针就不输液

谈到输液治疗的“快”,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认为一些市民在理解上存在误区。他告诉记者,就普通的感冒而言,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是完全不必输液的,对症吃药加上良好的休息就能解决问题,“感冒本身具有自愈性,自然病程也就是三到五天,有的人即便选择输液,可能也要这么长时间。所以针对某些疾病而言,输液并不一定是最‘快’的治疗方法。”此外,他认为现代社会大家都在追求快,却忽略了最快不等于最好这个简单的道理,“治病不能盲目求快,选择最科学、最有效、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才是对自身负责的态度。”

与此同时,据《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给药途径分布以静脉注射为主,占57.9%,由此可见输液还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输液可能导致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出现,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引发生命危险。”李和莅说,如果长时间、大剂量地采取输液治疗,还可能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直接影响到疗效,“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们建议病人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才是健康的治疗理念。”不过,李和莅认为,如果患者出现了吸收障碍、因感冒引发其它并发症等较为严重的情况,还是要及时接受输液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探求原因

盲目追求短平快 忽视输液不利影

既然过度输液对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那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各大医院仍然十分普遍?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节奏快 短平快成看病首选

记者发现,几乎90%以上因小病来输液的病人都表示输液是为了图快,因为现在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为治病而耽误时间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小病一定要尽快治好。其中,不少人向记者表示,他们在看病时会主动向医生提出输液的要求,而医生大多数时候会满足他们。李和莅告诉记者,遇到这种时候,医生也会比较为难,毕竟病人提出了要求,如果医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不给予满足的话,就会有怠慢之嫌,甚至会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这时他们往往会尊重患者的要求,客观上降低了输液的“门槛”。

2、缺乏宣传力度 对输液必要性理解不足

事实上,在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之前,有关输液必要性方面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市民表示他们并不知道输液所存在的风险,也不知道针对自己所患的疾病,输液是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记者在几家医院采访的时候,发现这些医院大都有针对输液安全的温馨提示,但对于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必要性方面的介绍却相对较少,市民不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而盲目地认为这种方法是“百病包治”的,主观就形成了对输液的依赖,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3、以药养医现象 利益驱动导致输液泛滥

不可否认,我国一些医院仍然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同样是治病的手段,同样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但是输液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所以成为了一些医院和医生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院在利益驱动下,将输液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甚至鼓励病人输液治疗,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开出并不合理的处方,在客观上也导致了输液泛滥的现象,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看病的开销。

4、缺乏有效沟通 病人选择盲目

医生给病人开了输液单子,病人不敢不去输;病人给医生提输液要求,医生也不敢不开单子,这种看似并不正常的医患关系,也是导致输液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和莅认为,如果病人和医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地沟通,双方多一些理解,是有利于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的。这种情况下医生能开出最合理的药方,病人也能全面掌握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客观上也有利于防止“大药方”的出现。

解决方案

加强日常监督 防止滥用药现象

事实上,针对“13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输液8瓶”情况,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月10日在卫生部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新闻发布会上就做出了回应,表示卫生部今年将通过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公立医院控制药费情况进行检查,重点领域锁定在滥用药和开大处方上。他表示,这种情况确实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加以改善,而卫生部也将继续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依据疾病的临床路径进行医疗活动,加强控费工作,使滥用药和开大药的情况得到有效的处理。 [page]

针对这个问题,成都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张志强告诉记者,他们对过度用药、不合理药方等现象十分重视,去年市卫生局针对医疗质量一共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检查,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病历质量及“四合理”的专项检查。“‘四合理’就是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专家组对医院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人病历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并对每个单位的用药进行了评估,看他们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等现象。”张主任表示,针对合理处方、合理用药,卫生部、省卫生厅都有严格的标准,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等现象,他们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当然,在加强对医院用药监督的同时,树立健康的治疗理念同样重要,如果患者对自身病情有足够了解,对常规治疗方法有基本认识,客观上对控制输液泛滥现象也有积极意义。《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分配医疗资料的时候,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国人抗病和管理自己健康的智慧。他认为整个社会应当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学会聪明地看病,学会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牟昱东 本报记者 杨甦 摄影 杨永赤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