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全世界只有你能救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21 00:58
人浏览

 

 漫画/王伟宾

 

 郑江涛给妻子送饭,他多希望拎的是妻子的“生命种子”  受访者供图

  ■商报记者 陈素红/策划

  陈永君 连惠燕/采写  

  “他要是跟我配上型,肯定会来救我的,也许前辈子我们是兄妹,这辈子我们是姐弟”。

  “我能理解你,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特别感谢你。”

  “因为我也有孩子,他的父母有顾虑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错。而对这个男孩来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决定跟我配型,他的举动是伟大的。”

  ——李洁

  A

  ■ 曾经,一个幸福的女人

  住院的当晚,

  她说自己从没睡得这么香

  一年半以前,38岁的李洁生活还很平静,在西安市中国华陆工程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上任劳任怨,性格上通情达理,同事都愿意与她来往。就在去年,她还与几名同事一起,获得一个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李洁还有一个幸福的家:11岁的儿子已上5年级,聪明可爱,是自己的开心果;大学时代就开始恋情的老公郑江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老师,性格沉稳,年轻有为。

  但2007年2月9日这天,这个平静和幸福的家庭被一张病历单打破了,李洁在西京医院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白血病这3个字,李洁一直觉得离自己很远,从小到大,自己身体从未出过大毛病,也就在几个月前,才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没劲。就在住进医院血液科的当天晚上,打着点滴,李洁还是安稳地睡着了,她说,自己从来没觉得睡得那么香过。

  B

  ■ 曾经,一个美丽的梦

  化疗4个月,丈夫说,

  相信这世界上肯定有能跟你配型成功的人。

  根据治疗方案,李洁开始了化疗。好在经过两个疗程的化疗后,李洁的病情有所缓解。但一家人不放心,问主治大夫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最彻底,家人立即决定寻找造血干细胞。

  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去年5月份,李洁向中华骨髓库提交了申请,寻找合适的配型骨髓。

  那段时间,化疗非常痛苦,李洁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可她知道自己必须坚持,孩子才11岁,还没有成人,父母都是60多岁的人了,因为她的病情,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丈夫也为了陪她治疗,请了一年的假。

  但对于能否找到合适的骨髓,李洁一点信心也没有。目前国内配型成功的还不到1000人,自己哪有那么幸运。

  去年6月18日早晨6点多,郑江涛就把李洁摇醒了。他感慨:“李洁啊,你知道吗,任何成语都是有来历的,你知道‘无独有偶’这个成语吧,我相信这世界上肯定存在着能跟你的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接着,郑江涛神秘地对李洁说:“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昨晚我做了一个梦,咱爸咱妈以前还有一个孩子,你们配上型了。”

  李洁知道丈夫在安慰自己,因为父母就她和妹妹两个孩子,还在国外读书的妹妹听说她患病以后,已经赶回来做过配型。在移植的条件中,需要配型的10个点位,亲人之间6个点位相合即可,但她和妹妹仅有3个点位相合。

  C

  ■ 曾经,一场巨大的惊喜

  找到初配成功者 65岁的老父亲忍不住笑出了声

  郑江涛的梦真的灵验了。就在那天上午,李洁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通知和她初配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找到了,并且对方同意做高配,移植的问题应该不大。

  “还真幸运,一找就找到了。”李洁觉得老天还是眷顾自己的,她一下子重新燃起了希望,那一天,也是她第4个化疗过程的最后一天。

  后来,李洁听母亲说,65岁的老父亲在从医院回家的车上,高兴得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洁继续进行着化疗,想进一步巩固病情。

  但到了7月5日,主治医生张涛突然对李洁家人说,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供者失去了联系,可能要重新再找。

  无奈之下,家人发动所有的关系,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的骨髓库中重新寻找。但结果让他们很失望,凡有华人的骨髓库中,都没有发现与李洁相配的骨髓资料。

  李洁的亲戚也都知道了这个情况,包括她的表妹、表弟们,都愿意与李洁做配型。可李洁心里清楚,亲戚们配型的成功率其实和陌生人是一样的。

  可怕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去年10月份,李洁已经有所缓和的病情突然复发,尽管后来通过治疗控制住了,但对于移植工作来说,已经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主治医师张涛说,对白血病人来说,病情恶化一次,移植后长期存活的概率就降低一些。

  D

  ■ 如今,一个可怕的现实

  李洁没有哭,她说:“他要是给我配上型,肯定会来救我的。”

  而此时,那个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供者还是杳无音信。

  一家人仍然在四处寻找这个也许可以救命的陌生人。

  坐等不是个办法,郑江涛决定亲自到北京,到中华骨髓库去打听。但那里的工作人员无奈地对郑江涛说,供者可能是因为家里不同意,一直不愿意再做体检,劝他放弃。但那次还是有收获的,郑江涛得知了配型成功的志愿者是河南郑州的。

  通过大学时代的河南同学帮助,李洁与河南省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希望能劝说供者。但省红十字会同样表达了无奈,劝他们放弃。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自愿的,即使配型成功,对方也有不捐的权利。

  最疼爱她的舅妈闻讯,抱着李洁哭起来,李洁没有哭,那天,当着家人的面,她也不知道怎么就脱口而出:“他要是给我配上型,肯定会来救我的。前辈子我们是兄妹,这辈子我们是姐弟啊。”

  好在李洁的病情控制住了,家人只能边治疗边等新的配型机会。

  今年春节过后,李洁的病情再次复发,并且加重。医生不得不用大剂量的药物化疗,再次将病情控制住。但复发过两次以后,单纯的化疗效果已经远远降低,就连治疗效果最好的移植,手术长期存活的概率也仅有40%~50%的希望。

  E

  ■ 如今,一个焦灼等待的家庭

  “无论如何,河南的好心人给全家带来了最后一线希望”

  “你救救我们吧,再不移植,我爱人就没命了。”今年6月10日,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郑州工作站的顾国荣忽然接到郑江涛的电话。

  顾国荣很吃惊,因为去年底李洁家人与河南省红十字会联系过一次,当时捐献无法进行,李洁家人后来一直也没再联系,他以为已重新找到了其他捐献者,没想到快一年了,他们还在等着河南这个志愿者。[page]

  详细了解到李洁的情况后,顾国荣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且不说患者家里已经拿出2万元钱让供者做过高配,因为患者是一个11岁孩子的母亲。顾国荣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懂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万般不舍和牵挂。

  顾国荣决定找到供者,无论如何也要劝说他改变主意。

  7月2日,深受感动的郑江涛,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带着准备好的礼物,连夜开着车赶到河南。第二天,他和顾国荣一起赶到新郑市。但按规定,患者不能与捐献者见面,郑江涛只能待在新郑等消息。

  “决定来河南时,父亲说,一定要问问人家有什么困难,无论捐不捐,咱们都要帮忙。”郑江涛说,无论如何,河南的好心人给全家带来了最后一线希望。

  不过,他确实等来了好消息,一直极力反对的捐献者的父母,态度有所缓和,答应再和儿子商量商量。当天,他就赶回家把喜讯告诉了家人,一家人再次点燃了希望。

  F

  ■ 如今,一个女人最想说的话

  “我能理解你,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特别感谢你”

  由于大剂量的化疗,曾引起李洁的肺部感染,10天前,她被送进了无菌舱中进行抢救性治疗。

  “如果不尽快移植,李洁可能会失去移植的机会了。”西京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涛说,他们也盼望着供者能尽快改变主意,为患者提供救命的造血干细胞。

  “我和河南是有渊源的,我的外公就是河南人,后来逃荒到了西安,我也算半个河南人。”昨日,电话中李洁轻声细语,听得出她满含的希望。

  李洁说,如果能跟供者通话,最想对他说:“我能理解你,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特别感谢你。”

  “因为我也有孩子,他的父母有顾虑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错。而对这个男孩来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决定跟我配型,他的举动是伟大的。”李洁说,她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去做,如果河南这个男孩能给她第二次生命,她一定好好生活,好好回报这个社会。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