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近半成药物不良反应源于挂点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3-02 12:07
人浏览

  昨天,2006年全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公布,数据显示,静脉给药、滥用抗生素、中成药与化学药混吃都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昨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06年全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这份“反面教材”中,人们应该可以学到一些正确吃药的方法。

  去年,我区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56份,其中滥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了半数以上。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最小年龄为几个月的新生儿,最大为80岁,数据显示,老人和儿童的不良反应更易发生。

  静脉给药最危险

  在医院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输液室。一有什么病,市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打一下吊针。其实,这看似安全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凶险。

  据了解,在25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从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报告数的近一半。目前,我区已出现患者因静脉滴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

  专家分析,静脉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且静脉注射剂存在着较多产生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如内毒素等。

  滥用抗生素引发反应

  一有感冒发烧就大量服用抗生素,认为服用越多越贵的抗生素效果就越好。抗生素的滥用,让细菌产生了耐药性,许多感染性疾病变得越来越难治,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这份报告也证实了市民们对抗生素的偏爱。从药品种类看,此次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了100余种药品,抗菌药物比例高达一半以上。大剂量、超频率的使用抗生药物是主要原因。

  专家提醒,消费者应改变不良用药习惯,不要一头疼脑热就吃抗生素药物。不必要的合并用药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不少消费者以为非处方药就是安全的,在服用时没有注意。其实,阿司匹林、扑感敏等常见药品,也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要注意禁忌症;使用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其次,在医院看病时,一定要把既往病史向医生说明。

  中成药副作用也不小

  不少消费者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其实,中成药同样存在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过敏反应及特异反应等。在这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成药紧随抗菌药物其后,不良反应率为第二位。

  专家指出,与化学药品合用,以及反复用药、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等,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大大增加,而注射剂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则更加严重,同时中成药在保存上要求更加严格,储存不当容易引起药品变质,加大不良反应可能性。

  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合法的药品,在正确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与药品的生产质量无关,而是由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引起的。

  区食品药品监督局提醒,消费者如发现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向杭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电话85463895)或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电话96311)报告。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