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普通医生的自白面对死亡患者为何选择放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24 00:43
人浏览

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 刘恒亮 人民网记者傅立波

图为心内科主任刘恒亮主任医师
  新年钟声还在耳边回响,春节的欢乐仍然在我们身边跳跃:人们或走亲访友,或推杯换盏,或旅游渡假,或彻夜联欢……十三亿中国人民正以各种方式欢度着隆重的节日。

  医院,这个特殊的岗位;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享受这个时刻。大年初二早上八点,我像往常一样来到诊室,没有了熙熙攘攘的就医患者,医院略显清静。

  九点过后,病人陆陆续续走进诊室,我也开始忙碌起来。与往常不同的是,除了老病友的礼节性造访,基本没有危重或需要鉴别诊断及特殊检查的患者就医。

  11时许,一个老人在他人的掺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了诊室。他衣着朴素、面容消瘦,看上去有七十岁左右。黝黑的皮肤没能掩盖发黄的肤色,再加上他双手捧腹的被动体位,经验告诉我是消化系统疾病。当我询问病情后才知道患者刚刚五十岁,上腹持续剧痛已十余天,按照专业划分我应该让他到消化科进一步诊治。但医生的责任感和出于对患者的同情,我让他躺在诊断床上。

  上腹部巨大包块,明显压痛,肝脏表面充满结节,肝癌诊断基本确定!我告诉陪同人员将患者引领至8号消化内科诊室作进一步诊治。

  “大夫,我们是农民工,没钱,开点止痛药就行了……”

  “没有入新农合吗?”

  “在外打工,没时间回家办手续,没入新农合,去8号用挂号吗?”“不用挂号,春节期间医院全免挂号费,直接去8号诊室吧。”遇到跨科诊断的病人询问,我都习惯地作答。忙完工作已十二点,我不由自主地走进8号消化内科诊室。

  “刚才那个病人是肝癌吗?”我问。

  “是,无论怎么劝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走了,真令人惋惜……”消化科大夫与我有着强烈的感受,我们无语以对。

  “走了,肝癌,不住院,走了…….”我脑海里始终重复着这句话。深夜,我久久不能入睡……说实在的,再繁忙的临床工作,都没能让我失眠。失眠的都是,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我对医生工作的切身感受,我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心内科尤其是介入诊疗,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我们随时可能踏上地雷,引来一场纠纷,招惹一身麻烦。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环境下,从事生命悠关的诊疗工作,我们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正把病人当作亲人去对待。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不是医生装潢自己门面的口头语,而应该切实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体现在每次诊疗方法的细节里。虽然医疗环境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必须做到“问心无愧”,不管病人是否理解、同事如何议论、家属能否接受。

  当一个病人在我们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或者出现了某种严重并发症,不管患者家属是否提出质疑,我们都应当在夜深人静之时,认真反思每一种诊疗手段,每一个操作步骤。如果我们的诊疗步骤都科学、合理,面对患者和家属,我们都能问心无愧;如果是因为我们的过失,给病人造成了痛苦和伤害,哪怕家属不追究,我们也应该内疚、反思,吸取教训。当我们退休后或快要走完人生的旅程时,回首自己的行医生涯,能够总结出“我以良心对病人,无愧医生这个称号”也就足够了。

  眼睁睁看着这位肝癌病人艰难地离开医院,作为一名医生,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也感到力不从心,产生了一些联想。如果他位高权重,如果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他有可靠的医疗保障,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还会选择放弃治疗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多管闲事。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医生,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告诉我们,我们在同情患者、帮助患者的同时,也有义务为他们呐喊!我期待着社会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弱势人群得到全社会的照顾。也许有一天,那些患者没有离开,而是住院治疗。

  刘恒亮简介

  刘恒亮,医学硕士,主任医师,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擅长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栓塞等心血管病的诊疗。尤其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为2000余例心脏病患者成功的进行了介入性诊疗,近年来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抢救的绿色通道,抢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心血管危重病患者,无论救治数量和抢救成功率都位于省内前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河南省优秀医师,郑州市遵守职业道德十佳标兵,郑州市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