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公立医院改革之路怎么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3-01 16:44
人浏览

  汪言安

  经济观察报:当前,全国各地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试点很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杜乐勋:我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第一,建议在各地政府医改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医改区域协调阳光决策委员会”;第二,统筹制订“区域医改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落实三级医院技术力量下沉和双向转诊。上海三级医院下移下乡做法好,三级公立医院太多的地方需要改制重组;第三,设计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零差价政策;第四,从源头上改造医院趋利运行机制:应推行阳光理财,建立医院国库统一核算制度,打破医院小金库。推行阳光采购,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改造医院采购委托代理关系,杜绝寻租行为。推行阳光分配,改造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各科室核算和分配办法。加强阳光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第五,建立“医改区域协调阳光决策委员会”,征求各界利害相关人士意见,并提名组建各家医院的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管会成员必须由医院外部相关人士组成,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医院出资人产权,负责医院重大问题决策,推选决定医院领导班子人选。医院领导班子接受医管会委托承担医院法人产权,执行医管会的各项决策。医管会根据“阳光理财”、“阳光采购”、“阳光分配”、“阳光质量监管”提供的信息,代表政府出资人与医院领导班子“阳光协商”,合理分配利益,把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医院职工利益分配与医疗服务行为彻底脱钩,调动和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管会是落实医院医改“四个分开”的组织保证,医管会内部由地方党委决定成立党组,医院实行“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经济观察报:瓶颈在哪里?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杜乐勋:瓶颈就是卫生部门“既管又办”的现状目前还未得到改变。医改就是“剃头”,尤其是要剃卫生主管部门的头,但实际上,卫生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都下不了决心剃自己的头。我做国家科委医院改制的课题就发现,过去试点改铁路医院、改建工医院、改石化医院、改钢厂医院、改港口医院,卫生部门都不会来干预,还会说支持的话。但前些年宿迁新乡、等地公立医院改革时,卫生主管部门的干预就明显增加,这就是瓶颈所在。建议地方政府层面多进行试点,像上海的托管医院试点,走地方特色医改路。

  经济观察报:取消药品加成,或者进行药房托管,这些尝试能算得上是补偿机制改革的尝试吗?或者说对公立医院最有效的补偿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突破为什么非常艰难?制约因素又有哪些?还有什么有效的方式更能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杜乐勋:“阳光理财”、“阳光分配”是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铺路石。你的趋利动机运行机制不废止,什么话都白说。公立医院是国有资产,不是职工的集体财产。在国库统一核算后,它的盈亏补偿和你职工没有利益关系,收支分开核算。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突破为什么非常艰难?因为公立医院的职工认为医院科室的收入是他们利益大小的源泉。改革就是要让职工理解今后医院科室的收入多少和他们的待遇不搭界。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中国缺少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吗?公立医院接受社会监督难在哪里?如果要设立医院监管机构,这个机构该由谁来负责才能保证监督的公平公正?

  杜乐勋:中国缺少对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评估改革成果的有效与无效,难在相应的监督制度没有建立。要设立医院监管机构的前提就是管办分离。如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对象仍旧是他自己举办的医院,怎么公平监管?

  经济观察报:最近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大医院”下乡,旨在让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到边远和基层农村,同时通过“区域性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在辖区内的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你如何评价上海的这一做法?要做好“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做好什么?

  杜乐勋:上海的这一做法好。我的担忧是,利益相关者都做到统一思想了吗?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了吗?“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吗?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