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4-07 03:01
人浏览

  国有四大银行的再造正在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不良资产一直是各方眼球的聚焦处。尽管银行内外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各行不良贷款仍处于较高水平。截至今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1.4%,相比外资银行2%—3%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留给四大银行的时间不多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处理好不良资产问题,将是这次再造工程的关键一环。

  时间紧任务重

  日前,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讲话中提到,从1999年到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按四级分类口径测算的不良贷款比例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努力的结果。特别是自2000年4季度以来,连续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双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又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到今年9月末,四家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例为21.4%,比年初下降4.8个百分点。即便按照每年5个百分点计算,想要与国际水准接轨也至少需要4—5年。更何况,先处理的大多为好处理的,留下的处理工作中,“硬骨头”的比例相对还要高一些。因此,相对于明后年就计划在资本市场亮相的时间表而言,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困难多问题杂

  排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待处理不良资产,仅目前留在四大银行内部的不良贷款余额大约在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比年初减少了888.8亿元。这个速度怎能不让各行行长们着急上火?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精简机构人员,仅1998年至2002年就精简机构约4.5万个(其中县支行约1800个),净减少人员约25万人。这已经是一项需要极大决心的瘦身运动,其中充满了辛酸和苦辣,但处理不良资产即使有决心、能受苦,也还远远不够,因为处理资产还需要有企业、有资金来承接,而且还涉及到估价、责任以及被处理资产的相关社会与法律问题。这其中的利益问题远比裁员更错综复杂。

  机制僵责任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说,现在银行自己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很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责任问题。或者说是,对处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部人士了解资产质量,也能够对资产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估价,但谁也不愿意轻易跳进这个泥潭。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如何考核、如何评判,所以还是等外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银行来接盘,这样谁都没责任。一个负责此类业务的银行人士甚至调侃说,“如果有人要我快些处理,我不是没办法,但卖低了他敢拍板吗?”环境差效率低除了内部原因外,外部环境也不理想。有关设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消息传了很久,但至今还没有迹象。近日又有消息说,监管层正在考虑让信托公司参与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当记者将此消息告诉一位信托业的老总时,他的反应很平淡,“这早就不是新闻了,从好几年前就开始讨论了,但到现在也没正式出来。如果真的让咱做,只要价钱合理,卖不就是了?”尽管银监会官方尚未对此做任何应答,但市场仍猜测,银监会有可能为加速处理四大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搬动信托业当救兵,甚至还可能适当放宽其在具体操作上的限制。一位参与过巨额不良资产处置的投行研究人员介绍说,其实寻找投资机会的社会资金并不少,民营企业的实力也增长很快,而且银行不良资产中也确有不少值得投资的优质资产,但问题是目前缺少一个高效、公开、公正的渠道来处置不良资产。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每份不良资产都需要一对一地进行谈判,那本世纪能否完成都是悬念了。

  辟蹊径闯新路

  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突出,给金融创新带来了机遇。此前,不少专家都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提出过种种建议和设想。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账面上的处置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实实在在地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仅仅提高资产质量也不是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管理体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