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忽悠着我们的质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31 00:37
人浏览

目前,一些不法组织利用种种名义给企业评奖并发放各色证书,如一个名为“中国质量诚信促进会”的组织就向众多的企业收取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费用”,然后颁发“消费者信得过单位”、“AAA质量诚信会员单位”等证书。据“业内人士”说,此类颁奖公司多如过江之鲫,形成暴利产业。

从前,商人们比较朴实,做生意靠口碑,制造产品靠品质,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

深。现在不同了,信息时代,谁夺得消费者的眼球,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更多的份额,甚至赢者通吃,因此都格外注重宣传。品牌时代卖广告,没有亮点不行,于是乎各式各样如“名牌”、“信得过产品”、“免检产品”、“部优省优”、“百强企业”……之类的称号应运而生。不信,你可以随手抓一件物品看看,要找几个此类标志不难,找不到此类标志倒真不容易。

有求就有供,有买就有卖,“评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权威的单位“评优”门槛高,属紧缺性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客观上造就了“评优”的地下产业——不看产品,不问质量,一手交钱,一手交牌,各得其所。

像“中国质量诚信促进会”这种本身就不讲“诚信”、如真包换的“野鸡单位”,“评”出来的东西质量、信誉可想而知,明摆着就是忽悠消费者。进一步问:除了它,还有多少“信得过”让人信得过?还有多少质评在忽悠我们?

假单位评出来的,自然真不了,而那些所谓的“权威部门”评的优、认的证,就名副其实,就信得过吗?同样堪忧。远的不说,单就最近发生的几起消费者权益严重受害事件就足以窥斑见豹。“齐二药”制造的令患者致死的假药居然是“国药准字”、“全国牙防组”收取高额费用向消费者“推荐产品”、涉嫌欺诈的天价“欧典”地板使用“3·15标志”……不少“权威”都在钻进钱眼里,用自己的公信力去忽悠国人,令人愤慨。

认证、评优之乱,折射出几多尴尬。法规不全、政出多门、争权夺利、监管真空……单就“优质产品”的评选,笔者发现就有商业部、民政部、劳动部、邮电部、林业部、化工部、交通部、医监局,以及各个省、市在搞。当法规不全、监管真空、权责不对等,权力又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时,各行政部门甚至不法组织都想伸出手,分一杯羹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对于这个“群雄逐鹿”乱局的治理,笔者认为,一是要给认证、评优“瘦身”。多而滥,导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长此以往,难免使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只能是各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二是建章立制,加强监管。当认证、评优成为乱哄哄的菜市场,还有什么真正的“优”可言?因此,必须立规矩、收权,不能让阿猫阿狗都来弄,倒了消费者的胃口。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