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老板怎传承下一代?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31 14:10
人浏览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茅理翔6年前就把企业交给了儿子,自己开始全心研究家族企业接班问题,到处讲学,如今又办起了宁波家业长青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记者前日到慈溪采访他,近七十岁的他精神不错,一谈起接班问题更是滔滔不绝,他说,不仅亲自为孩子们上课,而且要求每个孩子来学习前都准备6个问题,每天中午休息时间,他都会找3个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态和想法。

“在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交接班过程中,至少有30%以上家族企业因接班人问题而消亡。”茅理翔说,中国的创业者大多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当年大多三四十岁。这样算起来,今后的5~10年,正是家族企业交接班的集中期。如果30%的民营企业因交接班不慎在短时间内集中消亡,这意味着什么?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很多家长也已经感受到了危机。

对于第一代创业者来说,企业就是自己孩子,尽管很多家长说得轻松,将来可以找职业经理人接班。但国内还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些家长们也不会真正放心把辛苦打拼下的江山交给外人。那么传承的问题怎么办?本次“浙商新思维”论坛上,针对企业家们共同担心的问题,我们邀请的专家学者一一解答。虽然他们的思路算不上“标准答案”,但或许对正在遭遇接班困惑的你有所启迪。

父与子志向不同

赵老板是东北人,经营矿产积累了第一桶金,近几年又涉足房地产、旅游业,家产颇丰。膝下一子,说不上没出息,但是志不在此。和理着平头、腆着大肚子、一脸富商相的赵老板不同,小赵是个长发飘飘充满理想主义的艺术青年。要他接班,没门!赵老板也怕,辛苦挣下的家业交到儿子手上,说不定他会都变卖办画展呢!

浙江一位姓徐的企业家,膝下一子一女,儿子去了加拿大,女儿去了澳大利亚,毕业之后都在当地找了工作,最后儿子在加拿大娶了老婆,女儿在澳大利亚嫁了老公,打电话来让老爸老妈把公司卖了,一起过去享福。

这都是真实的事例,像这样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

家族企业要重视制度建设

出招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徐林旗

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是战略问题,今天的家族企业家长几乎都是白手起家,传承有两个概念,对于家族荣耀和家族事业的传承。家族事业就是企业传承,世界上的百年企业都顺利做好了企业的传承,有现成的学习模板。所以放开些,只要掌握企业的控股权,企业交由外人管理又有何不可?

不管孩子是不是适合接班,家族财富的接班是必须的。现在不少有成就的企业家谈到传承很害怕,怕孩子没出息,怕自己的荣耀被丢了。有了一定家业的企业背后,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我认为接班人培养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企业的制度建设。为什么职业经理人不可靠,也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寿命短,大都死在没有按科学化、规范化办事情。

山东有两个著名的企业家,一个做农业的,把孩子带到我们学校,希望着力培养他将来接班。孩子很聪明,但是缺少父亲的精神和创业素质。第一代企业家大都是在困境中磨练出来的全才——即使全才也不可能管理所有公司事务,何况环境变了,孩子也不可能再做一个“全才”。

另一个企业家做服务行业,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觉得读书并不那么重要,于是女儿大学没上就给她一笔钱开咨询公司。这又犯错误了。企业的第一代可以不读书,但今后,企业管理仅靠吃苦奋斗的精神是不够的,更需要一种视野,多读书并无坏处。[page]

父子之间鸿沟难跨越

宁波一企业家,儿子挺有出息,人聪明又独立,前年从英国、澳大利亚读完书回来,父亲打算正式培养儿子接班。两代人本来就有代沟,加上留洋多年,儿子性格独立而倔强,在一线锻炼的时候,就提出了不少新建议,父亲看着儿子那积极劲也很欣慰,尽管想法超乎现实了一点,也能表示支持和肯定。半年后,父亲开始带儿子参加各种会议,参与公司决策讨论,矛盾就来了。

一次,为了投资一个新项目,父子俩耗上了。父亲认为应该稳妥一点,新项目风险比较大;儿子觉得父亲太畏首畏尾,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前怕狼后怕虎的,机遇都被别人抢走了。说着说着两人嗓门就大了,父亲就吼:“你是老子还是我是老子,你是董事长还是我是董事长?”儿子冲口而出:“那你让我回来干什么?”最后,年轻气盛的儿子一拳砸在烟灰缸上,摔门走人。

“孩子在我们这边学习,很多家长打电话来了解孩子的情况,要我多开导一下孩子。”茅理翔也是一位企业家父亲,很能理解做父亲的心情,孩子再大,在父亲眼里还是孩子。两代人的鸿沟怎么跨越,确实是个难题,一不小心,父子感情都会破裂。

在长期的研究中,茅理翔归纳了父子间的四大主要矛盾:老爸认为孩子不成熟,孩子认为老爸太保守;在用人问题上,孩子喜欢不拘一格降人才,老爸只信任元老;发展思路上,孩子冲劲大想做大,老爸求做稳;花钱问题上,老爸节俭,能不浪费就不浪费,孩子认为钱花出去才能赚回来。

理性处理问题

出招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吕福新

父亲和儿子,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观念和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从传承的角度讲,首先要正视它。我接触了很多企业,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对这个问题不重视,问题一拿到桌面上,就开始拍桌子吵架。企业是理性架构,而父子之间是一个情感关系。顾及太多感情问题,在做企业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互不相让,父亲觉得孩子怎么可以这么跟自己说话,儿子觉得父亲不尊重自己,于是不欢而散;还有一种就是父亲怕伤害孩子,很多事情都不点透,儿子觉得应该尊重父亲,心里有想法也不肯说,沟通不流畅,两个人中间反而隔了道墙。

传承是个大工程,没有系统的规划和长期实践是很难顺利交接班的。我认为,现在真正把传承提上日程的企业为数不多,第一代当家人对这个问题认识还不到位。第一代创始人因为成功,形成了思维定式、行为定式。这种心态在企业传承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传承需要新思维。好的方法是,父子在准备交接班的时候,可以邀请一个父子都信任的人参与,站在公正的位置上平衡。

工作的时候,应该理性处理问题,父子感情先放到后面。

双方能沟通了,接下来还有个问题就是怎么衔接。企业的文化氛围,第一代老板有绝对的权威,下面的人也都习惯了老板的脾气,老板一皱眉就知道他想要什么,知道他的脾气是怎样的。孩子也好,职业经理人也好,继承了产业,要把这个权威性继承过去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制度创新。

富一代不愿意放手

茅理翔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父亲,儿子已经40多岁了,父亲还是不放心,每天在企业里督班。最后实在看不惯儿子批条子时大手大脚,70多岁了,又把财务权收了回去,搞得儿子很没信心。还有个老爸60多岁了,儿子已经准备好接班了,但老爸迟迟不肯交班,怕企业交到儿子手上后走下坡路。“能干就干着,真的干不动了,眼不见心也不烦了”。有一个老爸还有儿子太多的烦恼:3个儿子,长子平庸,二子技术不好,三子年纪小,企业交给谁都不是,辛苦打下的基业,万一到儿子手上一分为三,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接班的事一拖再拖。[page]

这次论坛,记者随机做了一个调查,近一半的企业家在企业交接班问题上,最担心企业交到接班人手上后会走下坡路。

企业家要学会给自己松绑

出招人: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郑明治

企业家的这种心态很能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就是他的生命,把企业交给别人,就像是从自己身上割肉,甚至更严重。

很多家族企业主太在乎自己的产业,没有勇气放飞第二代,事事不放心。这样二代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这种情况下,建议第一代企业家要舍得交学费,让下一代自己去创业,失败了就当是教训,或许虎父无犬子,还能打下一番天下创下另一个产业呢!到时候再把企业交给孩子管理,也会放心得多。

一旦企业交了出去,就学王石去旅游,或者学茅理翔转换视角,把心投放到另一个事业当中。汪力成就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50岁就退休,做做动物保护事业,身心健康心情愉悦。

研究了半天,我想赠给第一代企业家24个字:严格要求,读书培养,不断压担,大胆实践,制度保证,防范风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