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创业历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8-01 01:43
人浏览

  从古至今,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元朝对南人(即前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统治非常暴力、残酷,在元人的思维中,南人只会忍受也只能忍受他们的折磨。但元人没有料到的是,当南人的愤怒和不满超过了忍受极限,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是唯一的道路。

  反抗是为了生存。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而且是燎原之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即使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无力拯救危局。元帝国就像一堵朽墙,只要再踢一脚,就会倒下来。

  而此时,朱重八(朱元璋)却仍然在寺庙里面对佛祖充白炽灯,从种种迹象看,他并没有参加起义的任何企图。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朱重八来说,起义是要冒风险的,捉住后是要杀头的,这使得他不得不仔细的考虑。

  在很多传记、杂史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听说起义了,马上小跑回寺庙操起家伙,之后带领一干白炽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起义事业,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

  其实,那并不符合正常人的人性。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那样莽撞肤浅的一个纯真的革命者,那他首先就不具备一个大英雄必须具备的底层基础素质,更何谈开创二百七十六年的基业?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畏惧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遭受过且还正在遭受着极大的痛苦与不幸,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

  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但这枯燥而规律的生活被起义的熊熊烈火打乱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具体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元的官吏们。

  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吃了败仗,是要被上司处罚的,但镇压起义的任务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的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的人头拿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从这个角度来看,元的腐朽官吏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实在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这就是历史上很多对起义者的镇压却越压越旺的根本原因,其实,很多政府的官吏都在不计名利地默默为人民起义事业任劳任怨地忘我工作着)。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朱重八的命运。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半分去参加起义的想法。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一个分文皆无的反政府重犯,处在一个杀人土匪横行,良民尚随时会被官军借了人头的乱世,朱重八终于在命运的安排下,被逼上了无其它选择的绝路。

  但此时朱重八仍心存侥幸,仍幻想着可以苟活着做一世和尚,就去找他的好友周德兴帮忙(周卜卦很厉害)。卜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不过想要老老实实的过日子,种两亩地,孝敬父母,却做不到,父母负担着沉重的田赋和徭役,没有一天不是勤勤恳恳的干活,还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躲到寺庙里不过想混口饭吃,如今又被人告发,可能要掉脑袋。

  于是,一个原本在和尚中都无甚发展的低级僧人就这样被逼上了梁山,并在命运一再的眷顾与引导下,一步步走向了一代开国帝王的宝座。[page]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