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内窥镜行业如何突破国外垄断坚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8-23 00:01
人浏览

虽然我国已位列内窥镜领域专利申请大国,但产业化软肋凸显,国外高手如云——

内窥镜行业如何突破国外垄断坚冰?

  你可能想像不到,当我们在医院进行检查时,使用的内窥镜等高端医疗器械几乎全部由国外企业生产。

  在近日举行的医疗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上,专家指出,鉴于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外国企业占据的现状,中国医疗器械设备应加强自主创新,进而综合降低公众的医疗费用,推动先进医疗技术向基层普及,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在新近出炉的一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的专利分析报告中,记者看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医用内窥镜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年申请量从2007年开始已经超越美国,仅次于日本。中国企业正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然而,如何将“武装到牙齿”的专利迅速产业化,掌握核心技术并迅速崛起,仍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向内窥镜专利申请大国迈进

  医用内窥镜提供的图像,为医生准确诊断人体器官腔内的异常或病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随着内窥镜制造工艺的发展,医用内窥镜已经可用于临床各个科室。新一代内窥镜设备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对人体各个器官腔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从根本上替代了传统的剖腹、开胸手术。

  2001年,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的问世给内窥镜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众多公司在该领域纷纷申请专利以期获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1994年到2010年,内窥镜专利申请量从每年约800件增加到近2500件。纵观所有内窥镜类专利申请,日本累计提出1.2529万件专利申请,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企业的年申请量从2004年开始迅速增加,在2007年超越美国的316件,达到361件,仅次于日本。2007年至2009年间,中国与美国的年申请量保持相当。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中国已经位列医用内窥镜领域的申请大国。这也说明国内企业在医用内窥镜领域近些年投入了大量研究,申请了大量的专利,积极地参与了世界范围的竞争。

追赶业内“龙头老大”步伐

  来自日本的奥林巴斯、宾得、富士等企业,是具有光学领域传统优势的企业,它们也在内窥镜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与人员。奥林巴斯集团截至今年4月份已公开的专利申请总量为8566件,年申请量最高达到700件,且在逐年上升,是内窥镜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随着内窥镜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国外申请人为进入中国市场而提交大量申请,自2003年开始,国内申请量迅速增加,到2008年时年申请量接近700件。也是从2003年开始,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但国内申请人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仍高于发明专利申请量。

  然而,我们仍能通过数据看到国内申请人追赶世界最高水平的步伐: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以后提交了12件有关胶囊式内窥镜的专利申请,该公司始终致力于胶囊式内窥镜领域的研究,只是与国外申请人相比,申请数量相差较大;清华大学基本上每年都会提交3件左右内窥镜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最多时达到5件,它们的研发主要着眼于探索医用无损伤的内窥镜技术,比如无线数字式内窥镜系统;广州宝胆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的申请量相对较大,每年20件左右,其研发着眼点在于硬质内窥镜领域,将激光、微波、共聚焦、超声等现有技术与硬质内窥镜结合,诊疗人体各个腔室器官,这家公司属于内窥镜行业中新兴的国内申请人,在2008年至2010年就有40多件专利申请获得公开,可见其在硬质内窥镜领域的快速进步。

  业内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内窥镜技术将会成为临床医学微创技术的主流。如,胶囊式内窥镜将向着功能多样化、智能化、特点化方向发展,传统内窥镜也将与新技术结合。我国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特点,在胶囊内窥镜、一次性内窥镜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打破国外的专利包围,形成自己的专利池,为发展我国的内窥镜设备进行技术储备。

期待驶入产业化快车道

  统计显示,内窥镜领域的国外申请人全部都是企业,而国内申请人则包括了多种类型,除了包括例如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宝胆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雷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企业申请人之外,还包括了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例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广州市番禺区胆囊病研究所等,除此以外还存在部分个人申请人和医院。

  这也说明,国外申请人已经处于完全产业化阶段,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是完全的专利申请主体,而国内的内窥镜市场化需求尚显不足,产业化软肋亟待克服。

  到2009年为止,内窥镜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仍将继续发展下去。日、美、欧,尤其是日本企业,仍将占据行业的主导地位。日、美、欧企业拥有众多的核心专利技术,且历来重视专利申请,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会继续利用目前的专利优势不断巩固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

  业内专家建议,国内企业应与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借助其综合研发能力,迅速突破技术难点,掌握关键技术。然后联合医疗机构,通过其临床资源对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实践,并通过企业公司快速实现产业化,从而打破国外企业在内窥镜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竞争能力。这也将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而助上一臂之力。(记者 刘阳子)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