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大学生信用卡被“卡” 部分银行收紧“闸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9-03 20:09
人浏览
曾及何时,大学校园凭借其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成为各家银行发卡的必争之地,大学生也因此成为“香饽饽”,被各银行所追逐。从2004年9月国内生产首张大学生信用卡进驻大学校园以来,校园信用卡确实给学生消费带来了便捷。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因为这个群体的信用原因导致学生信用卡不良率高达到4%,一些银行不得不收紧大学生信用卡“闸门”,在发卡市场上另打“新主意”。

  银行收紧“闸门”

  据了解 ,几年前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仅在1%左右,但由于大学生还款能力差,不良率更是高于平均数。而大多数银行也都坦言,控制大学生信用卡较高的呆账、坏账风险是其停办学生卡的主因,为此,银行将大学生放在“从严授信”的重点客户群。

  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取消或者收紧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业务,使得大学生信用卡“潇洒一刷”退潮。据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全面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同时,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也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申请标准进行了上调,有的只优先对知名学校的优秀学生办理信用卡等。对此,专家表示理解并认为,“银行从制度上严格把关,这理应是控制风险的最基本要求,也理应具备最起码的风险预见。”

  争相“掘金” 留学市场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尽管发卡热已经降温,银行仍然在学生发卡市场上打着“新主意”。 面对留学热潮的“接踵涌来”, 银行又瞄准留学市场,争相“掘金”。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17.98万人,在出国留学生中,自费留学占当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90%。为此自费生成为出国留学生的主力军,而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普通白领,留学生发卡市场的发展空间则非常可观,而这自然使得银行乐意“掘金”于留学市场(举例)。而目前,中行、工行、光大、招行等银行已先后在纽约、伦敦等海外城市推出了境外开立账户的服务。

  大学生应理性用卡

  面对不良率的上升,又该如何解决呢?

  为此,专家表示“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持有几张信用卡,学生要量力而行,信用卡宜精不宜多,一切以不影响学业为标准,学会为自己的信用卡做“减法”。专家还建议,信用卡最多2至3张就够了,最好能和自己的借记卡为同一银行。在大学生学会理财理性用卡的同时,还应提高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学校信用教育对学生信用度的影响非同一般。因为不少还未对大学生信用卡“一刀切”的银行,已将学生办卡受理对象限定为“211大学”等名校学生。

  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

  除了对大学生教导外,对于发卡银行而言,也应重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业务操作方式。

  当初多家银行进军高校“跑马圈地”,为了完成发行指标,众学生仅凭身份证甚至学生证,一纸当场填写的申请书,就轻松完成发卡的流程,增加了日后大量信用风险。面对此,银行应需提高对申请办卡大学生还款能力的审核,必要时可以取得其父母愿意代还款的证明,这样既可以加强风险控制,也方便有需求的大学生。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