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南京:科技创新照亮城市梦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4-24 09:11
人浏览
  这是长三角唯一一座被定位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

  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

  在新一轮竞争中,南京,这座拥有50多所高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80多位院士的科教资源强市,将怎样撬动资源,促进转型升级,这令人期待。

  “南京近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GDP突破1万亿,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达1000亿,这是一个跨越性的目标,单纯依靠土地、资源等常规发展路径无法实现,只有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跨越发展。”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说,突破限制,奋力跨越,建设成为与产业基础、科技资源相呼应的科技创新名城,这是南京的必由之路。

  人才“通用”,用“世界最前沿的脚步”踏出明天的路

  8月6日9时,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四楼,一间间以个人命名的实验室里,学生们偶尔从试管前抬起头,忙碌又安静。
  “赵民教授实验室”。铭牌介绍:赵民,剑桥大学博士,曾任新加坡工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我喜欢告诉客户‘我是教授’。我的产品,自然是教授品质。”教授原来是老总——南京达润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曾专职办过公司,没有高校的信息和设备支撑,新产品研发跟不上,企业后劲不足。”来到了南工大,数百万元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仪器,陶瓷膜相关研究专家,随便推开一扇门,就是一场学术讨论,赵民如鱼得水,研究仿佛接上了地气,还有两三个月,他的新产品,弥补国内空白的稳定液态陶瓷膜酶清洁剂就能在自己的公司投产。

  从2007年开始,南工大与南京高新区联手启动海内外领军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双创”引才计划,迄今共引进39名领军人才,其中一半多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26人曾在世界500强任要职,现在,他们既是南工大享有高规格待遇的教授,又是高新区特别优待的企业老总。

  打破国际垄断的BIOS国产软件,远程可视技术维修、污水处理微生物能源收集……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技术,从南工大的实验室走向高新区的厂房。据调查,“双创”人才创办的企业,短时间内其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最高已达50%。

  南工大副校长乔旭介绍,南工大和高新区联手引才,既满足人才的创业愿望,又提供“靠山”解决后顾之忧,一下吸引了几百名高层次海归申报。现在,这种“双创”引才模式在全市推广。

  一位领军人才往往就是一位技术领先者,产业领跑者。近三年南京已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0多位。抛弃“陈规旧俗”,用刚性指标释放“引智”智慧,南京在全市推出“紫金人才计划”为城市的明天揽才。“紫金人才计划”,即在现有15000名海归人才的基础上,再用3年时间投入10亿元,重点资助10名顶尖人才、100名领军人才,1000名紧缺人才。南京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领导考核制度,把“紫金人才”计划纳入干部考核,作为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资源“联通”,凝聚产生区域竞争力

  8月6日下午,三宝科技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宋永江向科技部专家组汇报南京车辆环保电子标签试点项目。今后南京车辆的环保标志都改成电子标签,车辆一旦驶入禁入区域,信息立刻传入环保和公安的信息中心。

  改变以往产品系统集成的运作,转向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三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30万元到40亿,三宝用了16年,而今后3年三宝要完成从40亿元销售到100亿的飞跃。”宋永江说。

  多方合作平台就是三宝腾飞的翅膀。不满足于校企单个合作的传统模式,三宝出资5000万、南京市政府和栖霞区政府出资3000万,东大南大,中科院微电子研究中国射频工程技术中心都掏钱,多方共建南京市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院承担公共技术服务,科研成果对接,项目孵化等功能,成为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基地。

  5000万,三宝就撬动了多个高水准研究机构的力量。而有了三宝和南京物联网产业联盟100多家会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有的放矢”搞科研,打通“市场”和“科研”的通道,双方需求互补,利益分享。

  交通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院……多方合作的十二大产业技术平台让曾经分散的资源集聚整合,各个平台都明确了重点攻关技术和任务,站在产业制高点引领南京新兴产业发展。预计到2012年,每个平台均达到百亿元级规模。

  南京市科委主任黄河介绍,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平台载体的建设,合作机制的建立,突破条块分割,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开放共享。

  7月15日,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的麒麟科技创新园开园,交通电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5C融合产业园签约入驻。麒麟科技创新园定位于全国创新产业发展先导区示范区,将引进一批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全市园区提供产业化项目。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中国无线谷,中国液晶谷……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创新链和产业链环环紧扣相互支撑,每个重大项目,都是一片创新的沃土。

  科技创新有如奇妙的“炼丹炉”,南京云海特种金属有限公司让历史悠久的冶金光彩夺目——销售两年翻一番,主产品镁合金全球销量第一!其奥秘是,多年研发投入高于全年利润,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南钢获首个市长奖,金陵石化循环经济减污增效显著……用“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渗透传统产业,“技改运动”“千企升级”,系列举措剑指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让它们重焕青春。

  资本“通畅”,成就中小企业的财富传奇

  如果说大项目、大企业的创新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主体实力,那么无数中小企业则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创新意识。

  要不是得到南京科技创新投资贷款担保公司的担保,只有40余名员工的原力动画公司差点就在创新的路上走不下去了。“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订单翻了一番,我们要扩容。”公司财务总监任昕跑了无数银行,一听没有实物抵押,银行都拒绝放贷。任昕跑到科技创新担保公司碰运气,摊出软件著作权,财物报表,订单合同,担保公司一看是优质企业,立马办担保。300万贷款到账,招员工,租办公房,原力发展如火如荼。

  “破冰”引入社会资本,南京科技创新投资担保管理公司资金从去年的3000万增加到9000万元,今年半年的担保额比去年全年多出5000多万元。

  并非所有的担保项目,银行都愿放贷。今年2月,四家南京科技银行挂牌,这是全省首批科技银行。“中小科技企业最缺资金,成立科技银行就是要让放贷条件松一点,利率降一点,争取今年贷款客户200家以上,实现贷款余额20亿元以上。”南京市副秘书长翁国玖介绍,南京正打造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期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

  今年7月,南京市政府与深圳中科招商创投合作成立中科紫金基金,筹集资金200亿元。“政府按10%-20%的配比出资,和社会资本一起担风险。”南京市发改委财政金融处处长吕若郁介绍,有政府加入,社会资本有积极性,今年将筹资到位缓解企业资金渴求。

  金融支持创新,南京赶在“潮头”。南京正在向国家申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陌生的名词,却是广大科技企业的福音。若申报成功,南京科技型企业不用上市,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发行股票”融资,这个转让系统,也被称为主板、中小板之外的“第三板”。在开发区设立“只贷不存”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也已在运作中。

  当资本为中小企业“点石成金”之路变得通畅,城市财富的新传奇就已经开篇。(俞巧云、颜芳)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
公司法 深圳律师 重庆律师 昌平区律师 海淀区律师 南宁律师 债权债务 法律内容 法律列表 法律资讯
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商业秘密权 商业秘密 知情权 知识产权贯标 商业秘密保护 知识产权申请 侵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专利申请 侵犯知识产权罪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 竞业协议 竞业限制 竞业禁止 竞业限制补偿金 竞业禁止协议 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