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安徽省马鞍山科技创新精彩演绎“十一五”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4-28 00:58
人浏览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马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9%,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当涂县花山区、金家庄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10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245家,年度技工贸总收入达57亿元。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3家、省级8家、市级15家,国家自主创新产品1个、省级自主创新产品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1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5%,较2005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55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其中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亿多元,一批科研单位、大型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典型,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全市专利申请总量2850件、授权总量1602件,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1倍和3.8倍,并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行列。

  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特聘员工作,聘请中科院院士钱逸泰等26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特聘员,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市科技局与安工大、矿院、中冶华天等单位建立“1+6”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产学研联合办公室。五年来,全市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32项,合同成交额4.92亿元,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中钢矿院、马钢分别牵头组建了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鞍山国家863新材料基地主体园区基本建成,金家庄、慈湖、当涂等分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形成了主体园区和分园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博望省级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获准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服务机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等累计建成孵化场所4.7万平方米、孵化企业208家、毕业51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启动。长三角大型科学研发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成为长三角8个首批开通的城市之一。

  民生科技加快发展,科技富民、科技惠民成效明显。自主研发的粳稻新品种“当育粳2号”等3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油菜、水稻良种覆盖率由“十五”末的85%提高到98%以上。当涂县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和首批省级试点县。博望、太白镇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示范镇。花山、雨山、当涂县被列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区)。累计认定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家、市级13家,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年新增产值5400万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省首创实施的科技“进社区、进乡村”民生工程圆满完成,被评为安徽省50年来“十项最具影响的科普活动”之一。科技活动周参与人数年均超过10万,年均开展200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环境日趋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市本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由2005年的2570万元增加到5600万元,每年均占到市财政预算支出的2%,累计投入总量达到2.3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42项。共评选表彰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134项,极大地激发了全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科技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重新修订了《马鞍山专利资助办法》,大幅提升了专利资助标准,专利资助数量达到1036件,资助金额达到134.5万元,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