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力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6-07 13:40
人浏览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了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发明专利的拥有,意味着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该指标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并最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发展。

  该指标的实施将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第一,从专利总量到人均拥有量的转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337万件,比2009年增长56.2%,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排名也由2009年的世界第5位升至第4位,这表明中国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在专利数量上已经进入大国的行列。但是,从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从事研究工作人员的庞大队伍来看,这一数字并不乐观,未能使中国加入专利强国的行列。2009年我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约为1.2件,而同期的美国为32.1件,日本为94.4件。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达到3.3件的指标,将使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实现真正的飞跃。因为该指标由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和人口总量两部分构成,人口总量大,发明专利拥有量自然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这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的“专利密度指数”概念也是相符的,即将发明专利数量与人口等其它数据进行对比,评估不同规模国家的创新情况。

  第二,从专利数量激增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近些年来,中国专利数量激增,年度增速也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专利质量上同样不容乐观,一是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太小。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在我国拥有的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3,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了2/3,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与发明专利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创新高度上远远地逊色于发明专利。二是核心专利少。发明专利可分为核心专利与非核心专利,在我国原本不多的发明专利中,由本国创新主体拥有的核心专利只占了很少的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从“模仿型”阶段到“创新型”国家发展进程当中,相应地,专利类型也应从实用新型专利向发明专利逐步地进行转变。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指标指向的是发明专利,而非其它,毫无疑问将极大地提升专利的质量,有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三,从专利申请到产业化的转变。专利的价值在于转化成生产力,而且专利维持时间越长,说明其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越高,越有可能成为核心专利。但是,受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科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专利未能转化为生产力。例如高校的评价体系主要用论文或者专利数量作为标准,使得研究人员仅重视论文的发表或者专利的申请,忽视了将科研成果在产业中实施;由于区域限制等原因,专利市场交易不活跃,专利的许可、转让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专利因为没有在产业中实施、创造经济效益而被专利权人主动放弃。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明专利要求是有效的专利,这就要求专利权人不仅要积极地提交专利申请,更要保持专利的有效性,从而努力地促成专利在产业中实施,并成为核心专利。(知识产权报 作者 黄玉烨)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