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数字出版初现“钱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3 08:31
人浏览

  □本报记者 任晓宁

在诸多平台中,移动阅读是出版社最能获得收益的平台。本报记者 韩东 摄

运作多年后,数字出版终于得到了出版社、作家的认可。

8月底,作家出版社召开新闻发布会,与80余位作家分享2010年获得的数字出版收益,这些作家可以获得总额100万元的收入,其中天下霸唱数字收入最高,达10余万元。几日后,在顺义举办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作家麦家现身说法,据他所言,目前数字出版的收益已经占到他总收入的20%。

数字收益,终于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成为了出版社、作家能够切切实实握在手里的东西。

出版单位初试牛刀 作家小获收益

出版社探索数字出版之路历时漫长,但真正谈到“收益”二字却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大多数出版社也是在这两年方才正式进军数字出版。

即使到现在,出版社也大多只是尝试。作家出版社在去年一年一共只投放了300本图书到数字平台上,并按照“名家名作、非名家畅销书以及非名家非畅销书”3个种类挑选图书,试探的意味颇浓。

另一家单位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进入数字市场更晚。他们直到今年年初才开始与各种数字平台合作,巧合的是,紫图图书投放的图书数量也是300本。

“毕竟是刚开始做,之前也没有合作过。现在我们并不了解各个平台的实际操作情况,也不知道他们的实际销售量,只能处于摸索阶段。”紫图图书数字传媒中心总监鞠倚天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他们会尽量挑选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平台,在合作之初,不敢投入太多资源。

对于尝试的效果,两家单位都表示满意。作家出版社以300本书获得了200万元收益,除去与作者分成100万元外,还能有100万元的赢利。紫图图书在半年时间内也以300本书获得了不菲收入,其中一本《中国自助游》电子书定价8元,半年内销量已超过万册。

“其实现在有些后悔,《中国自助游》即使定价12元,也会有很多人购买的。”鞠倚天根据半年来的经验谈到,如果书内容的确好,价格又在用户的心理价位之内,一般都会卖得很好。

作者麦家对数字收益的未来表示看好,他甚至直接表示,以后我的钱可能都要通过数字平台来赚。麦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当前收入的20%来源于数字平台,并且他认为在3年~5年内,作家由数字出版获得的收入会超过纸质出版。

移动收入是大头 其他平台暂居下风

在诸多平台中,移动阅读基地是最被出版社期待的平台。

“可以说,移动阅读基地是目前唯一一家能有规模性收益的平台。”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方这样告诉记者。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作家出版集团专门成立的数字传媒公司,正是因为2010年获得了不菲的数字收益,作家出版社决定成立专门的数字公司负责旗下杂志、图书的数字运营。从去年到现在,刘方一直都是数字出版方面的直接负责人。

作家出版社是移动阅读基地第一批传统出版合作方,在与移动阅读基地的合作中,作家出版社对于传统内容的营销极为重视。

在为作家出版社赢得200万元数字收益的图书中,有一本获得了今年茅盾文学奖提名。该书作者是著名作家,但并不具有销量号召力。纸本也就能印1万~2万册,而在移动平台上,经过作家出版社与移动阅读基地的共同推广,该作家已经获得了比纸质出版多达3倍~4倍的收益。

“重视作品营销,单本收益就会高。在移动阅读首页推广尤其重要,基本上获益高的几本书都有这个经历。”刘方透露。

麦家的移动阅读收益也占数字收益的大头,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手机阅读基地中都能找到麦家的小说《暗算》、《风声》等,下载量颇为可观。

紫图图书则主要通过苹果APP商店、电子杂志销售平台读览天下、九月网、盛大云中书城等平台获益。这些平台目前尚无法与移动阅读平台相抗衡,但他们也有独特优势。以紫图为例,其经营的图书种类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社科、旅游类图书,“目前移动平台不是很适合。”不过鞠倚天也表示,他们正在与移动阅读基地积极洽谈。

目前仍处初级阶段 积极参与方有回报

尽管已经获得收益,但与国外如火如荼的数字出版现状相比,国内数字出版依旧处于“规模小,见效慢”的起步阶段。

而最值得肯定的移动阅读却有发展过于迅猛的嫌疑。据了解,成立之初的移动阅读基地每月收益不过几百万元,现在已经突破了每月亿元。但是,“到目前为止,手机阅读还是网络文学的天下,传统内容、经典阅读还需要培育,这也需要传统出版社提供更多的内容。”刘方如是说。

而这也正是传统出版社最重要的机会。当前移动平台已经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并有完善的支付体系,能保证确切的收益,正是出版社将优质内容放到平台上的较好时机。

“参与比等待更有价值。”刘方用作家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的经验举例,建议出版社在刚开始进入数字出版的时候不要太计较收入,首先要参与。经过去年一年的探索,他认为现在的移动阅读已经进入了比较好的良性循环期,越来越适合大众类作者展现自己的作品。

在各种场合,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出了对传统优质出版物的兴趣。目前,他们感到为难的是“无米可炊”。

紫图图书的介入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不同平台之间,读者的阅读倾向不一样。现在移动阅读更多是年轻读者喜爱的武侠、言情类小说,和出版社目前出版方向不一样。但是移动的用户量大,每个人1元、2元钱,就会给出版社带来很多收入。”鞠倚天很看好移动阅读平台,“不可能一直像现在这样都是网络小说,他们总会进行调整,开发其他题材,相信到时候会与出版社合作更多,收益也会更多”。

另外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出版社进驻移动阅读平台,移动阅读首页推广、营销战也将越演越烈。“今年的推广就不可能像去年一样简单。”刘方很肯定地表示。但他同时也认为,由于今年移动阅读的产值与去年已经不是一个量级,因此即使推广艰难,出版社也会从移动平台上获得更多收益。[page]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