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从党报的光荣传统看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3 14:20
人浏览

  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业,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较好地继承了以往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光荣传统,报道了很多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一些报道颇有感染力。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新闻传播业,在拨乱反正、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通过一系列焦点、热点的报道,有力推进了改革的进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使得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变得懒惰了,滋长了机关化作风,而不是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到一线去抓新闻;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也不多见了,而这种情景在过去的中央媒体记者中,是常有的事情,新华社的穆青同志便是表率。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媒记者虽然经常在一线,但依赖web2.0各种便捷的信息渠道,有时并不是真正深入实际,而是抄来抄去,不到现场,不去核实,流于表面热闹,人民群众中发生的许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得不到挖掘。在这种情形下,中央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是必要而及时的。

  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对记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打好“群众根底”,胡锦涛同志2002年对记者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都是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出发,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有的放矢而又带根本性的要求。

  在此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传统,起源于1942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在那之前的《解放日报》,总是国际新闻上头版,忘记了报纸面对的是九成文盲的陕甘宁边区群众。毛泽东同志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报纸指导工作、联系群众和反映群众等适合边区党群信息需求的要求。

  《解放日报》第一个成功的典型报道,是《解放日报》记者莫艾(他亦是上世纪70年代《光明日报》主要负责人)写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的通讯。他在1942年4月19日延安县各区检查春耕的联席会上,听到柳林区区长尹登高提到吴满有的名字,说他“地种得多,荒开得多,粮打得多,缴公粮踊跃争先,数量既多,质量又好”,“我们这区上有个模范吴满有,公事就好办,他一个人的行动,比一百张嘴的解释还更有效”。新闻敏感性和对党的政策的熟悉,使得莫艾迅速抓住这个线索,翻山越岭来到吴家枣园采访吴满有。随后,他的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刊登在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毛泽东看到报纸,肯定了这种深入实际的报道;朱德赞扬关于吴满有的长篇通讯,其社会价值不下于20万石救国公粮(这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粮的总数)。莫艾的报道中捕捉了这样一个镜头——吴满有感喟道:“穷人也有翻身的一天”。《解放日报》把这句话登在报上,刻画出吴满有翻身后的喜悦。莫艾的报道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在政府号召切实展开春耕运动的时候,他在乡政府几乎兴奋得跳了起来。”后来的研究者写道:“这一‘跳’字,吴满有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这一‘跳’字,足见《解放日报》记者的笔力。用‘跳’来展现人的兴奋之状,《解放日报》的记者莫艾是否是第一人,笔者无从考证。但‘跳’生命力顽强,至今仍屡屡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霍英东先生在中国女排获胜后便‘跳了起来’。”(刘明华、张征《新闻作品选读》)

  纵览《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没有一篇是文字晦涩的,甚至连诗歌也是如此。1943年3月9日,艾青的长诗《吴满有》在《解放日报》第四版整版刊出。艾青回顾说:“我把我写的《吴满有》拿出来念给他听——这是我找他的目的。我坐在他身边,慢慢地,一句一句,向着他的耳朵念下去,一边从他的表情来观察他接受的程度,以便随时记下来加以修改。”说来惭愧,我们现在的记者,还能做到如此尊重采访对象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深入采访,其作品《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成为全国新闻界自发效仿的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刊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报社收到1600多封读者来信,报纸上辟出专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讨论。她的作品回答了当时很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她以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哲理,启迪读者思索,而不是简单、生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记者和读者的双向交流,激起共鸣。

  现在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的光荣传统。现在我们已经处于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新闻记者应该牢牢记住,新闻工作是一种社会职业。马克思第一次当报纸主编第一天写的文章就说:“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20页)。胡锦涛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我们“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2009年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又提出:“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显然,我们的“走基层”,不是一般意义的下去了解情况,而是要具备新闻敏感,迅速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我们的“转作风”也不是一般的联系实际,而要认识到新闻现场才是新闻职业天然的工作场所;我们的“改文风”,也不是简单的不说套话空话,而是必须写出、说出人民真正关注的麻烦事、操心事、乐意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