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香港报纸立场分明 为做喉舌不赚钱也不关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4 09:41
人浏览

  香港有40多份登记在册的日报,但这其中包括很多主要刊登马经的日报,这些马经日报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真正的报纸。剩下的真正意义的日报有20份。

  一个七百万人口的城市拥有20份左右报纸,在我们的想象中,竞争肯定是异常火爆, 同质竞争不可避免,一些弱势报纸的倒闭也不可避免。但令人惊奇的是,香港报人则都认为香港报纸同质竞争的情况很少,而且读者们也都有各自青睐的报纸,多份报纸共存的局面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报纸倒闭的情况在前几年比较多,但这两年也没见哪家报纸倒闭,即使有些报纸很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么激烈的市场,为什么能存活这么多报纸?

  香港报纸的分类

  给香港报纸分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种类多、风格不一样、立场差异、态度不同,等等,都可以成为分类的依据。比较清晰而又简便的分类方式如下:

  第一类是大众报纸。如《东方日报》《太阳报》《新报》《成报》《苹果日报》,他们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收费报纸,内容迎合大众口味,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分量比较重,新闻手法煽情,喜欢炒作。

  第二类是严肃报纸。自诩为精英报纸,如《明报》《信报》《经济日报》《星岛日报》,相较于大众报纸,比较严肃,文化味浓一些。这其中,精英报纸还可以再细分,《信报》和《经济日报》偏经济新闻,《明报》则注重迎合知识分子。

  第三类是中资机构或中资背景所办的报纸。如《大公报》(微博)《文汇报》(微博)《香港商报》(微博)。以内地的视角报道香港新闻,以香港的视角看内地新闻。坚持爱国爱港的立场,是香港一支重要的舆论力量。

  第四类是英文报纸。香港英文报纸比较普遍。有《南华早报》,英文《虎报》,《中国日报》香港版,《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纽约时报办的《国际先驱导报》亚洲版。

  第五类是免费报纸。这是香港报业这两年的新宠,拥有的发行量已经超过收费报纸。共有6份:《都市日报》《头条日报》《am730》、英文《虎报》,还有最近刚刚创办的《晴报》《爽报》。

  这种分类仅仅是个粗略的分法,如果按照立场、风格、态度等分,这些报纸还会重新结队。分类的轻松简便告诉我们一个信息,香港的每一份报纸都与其他报纸有较大不同,所以它们的存在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香港报纸初印象

  以1995年《苹果日报》创办而掀起的小报化浪潮席卷了整个香港报业。《苹果日报》以低价发行、狗仔采访方式、腥星性内容等手段冲击了香港报业市场,并占据了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报》《信报》《星岛日报》等报纸在竞争中只好采用同样的手段去应战,产生了香港报人称之为“大报小报化”的浪潮。《文汇报》副总编辑吴明介绍:香港的大报与小报分得不是很清楚,发行量最大的是几家小报。很难界定他们谁是大报谁是小报。在激烈竞争下,即使是所谓大报,小报色彩还是相当明显的。这就是所谓的“大报小报化”。其结果便是大多数报纸从外表看都差不多。

  无比大的标题,盖过报头的字号,《苹果日报》的报头甚至只有标题的五分之一大,要很费劲才能找到;图片与文字穿插,有些图片故意东倒西歪,制造动感与矛盾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凸显身体某部位的机会,并用大图做大;标题极具夸张与煽情;版面中的文字时时出现广东口语。《苹果日报》2011年7月17日A6版“夏日港闻”6条新闻的标题分别是《华永会行行政总监命丧球场》《10岁女致电求救 救不回爸》《汇丰女主管一睡不起》《港铁漏水 乘客一裤湿晒》《副房火惨死三母子火化》《夺命火现场 妇图跳楼》,这个版面上共有8张图片。有时,多的版面有各种图片、图标、漫画十几张。

  《文汇报》副总编辑吴明介绍,香港报纸的特点是“三大两小”,大图片、大标题、大提要,少文字、少主题,一个版一般只有一个主题,把内容讲透。但是,就是这些表面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报纸,其实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特色与定位。

  精英读者与精英需求

  实际上,越是所谓精英报纸,就越不好生存;越是大众化报纸,发行量就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吴明认为:从香港报纸的读者构成来看,基本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而且,读者需求多元,即使是所谓精英人群,也同样有大众文化的信息消费需求。对于多元文化接受程度更高,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状态,越是混沌的报纸反而越能生存。

  王伟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小报能兼顾多种阶层的需要。香港市民的阅读品味很少有分层,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兴趣、爱好趋同化,反映到报纸上,就是适应大众需求的报纸更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容易获得竞争优势。比如选材上,报纸内部就会有两种意见,今天的头条是放要闻,还是放坟场经理猝死的新闻。但是如果有时片面迎合读者需要就会盲从。”香港的这种独特文化现象使“大报小报化”现象成为潮流。这种竞争应对在香港的文化环境下是正确的,“报纸本来就应该是大众化的产品。”吴明说。

  这是对报纸外在风格的趋同需求,但对于报纸观点和立场方面,多元需求的特点非常明显。

  报纸倾向比较稳定

  在香港,报业竞争基本呈现零和博弈的状况,市场规模一定,在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已经很难挖掘出新的读者资源来。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另一张报纸市场占有率的减少。因此,各报纸都在坚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主要是观点和立场方面,不会轻易改弦更张,否则,一步臭棋,就意味着报纸退出。

  《文汇报》副总编辑吴明认为:香港报纸从表面上看,从题材上看,各家报纸都差不多。但是细看就会发现,每家报纸都有区别和不同,而且这个差别非常稳定。比如发生了一件车祸,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特点、报道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比如,《苹果日报》强调视觉冲击力,全彩色,大标题,大图片,几乎整个香港的报纸都在学习这种版式。《明报》《信报》《星岛日报》等所谓精英报纸注重事实的准确、新闻有深度,也更有文化味。

  而《大公报》《文汇报》等报的新闻则有深度、视野宽。王伟介绍,《大公报》的定位“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海外”,编辑方针:重视香港新闻,最主要的版面7个版,还要加上经济版。两个市场:香港、内地,就像哑铃,一端是内地,一端是香港,报社就在中间。内地的新闻用香港的眼光看,香港的事情,用内地的眼光看。在对香港本土新闻的解读上,可能不如《苹果日报》《东方日报》,但是更重视国际新闻、内地新闻,比其他任何媒体都要多,质量也更高。[page]

  王伟说:“香港报纸发展到今天,有这么多报纸存活下来,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有它独特的读者群体。该停刊的报纸也早就停了,还有几家发展不太好的报纸,以前都是典型的市民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出来后,香港报业重新洗牌,这些报纸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现在香港报纸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发行量也不可能增加多少。每家报纸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以及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体。”

  即使不赚钱也不关门

  大部分香港报人从来不讳言他们的报纸是不客观的,都有一定立场。报纸性质不同,老板不同,功能不同,从业人员也不同,他们都是从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同一事件,每家报纸所持有的立场不一样,报道方式、报道角度、报道语言、版面安排,都不一样。

  但是,报纸的立场不仅为报人认可,也为读者认同。2008年,暨南大学(微博)彭伟步老师在香港对读者进行的调查发现,促使市民购买报纸的原因中,38%的市民是因为报纸的立场与自己的立场一致而购买报纸。调查也发现各种立场的报纸都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这也是香港能拥有如此之多报纸的主要原因,关键因素还是这些报纸的立场比较稳定,不会因其他因素制约而经常改变。这成了保持读者忠诚度的重要原因。

  香港新闻联会会长、世界中文报协前主席张国良介绍,在香港,很多政治诉求的表达都是报纸发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报纸,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没有赚到钱,甚至赔钱,但是报纸的拥有者依然坚持出版,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话语权,一些老板在其他地方赚的钱投入到报纸中,看重的就是报纸能发声,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新报》,老板是英皇集团,这个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娱乐、博彩、房地产等,需要有一张报纸影响舆论,为其产业服务。

  香港有很多报纸发行量都在十万以下,发行量都很低,但关键是能拥有一个喉舌。这样,香港报纸就又可以分成两类:一些报纸以赚钱为主,另外一些发行量很少的报纸以能发出声音为主要诉求。(作者分别是新华社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本刊记者)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