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天津中学生》:让中学生来这里“倾诉”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4 17:00
人浏览

旨在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天津中学生》杂志《倾诉》栏目开办一年多以来,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中学生顺利解脱和排除成长中的心理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诉说的平台,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受到了广大中学生及其家长的一致好评。

《天津中学生》杂志主编周效铭表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高、体重等指标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但是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心理发展不全面,于是很容易出现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或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解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难以救治的心理疾病。

引导中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天津中学生》杂志在去年第7期的《倾诉》专栏中发表了天津一位名叫小雪的中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访谈《每个人都不简单》。这位高中三年级的女生曾经因为惧怕考试产生了饮食依赖的心理障碍,体重明显增加。心理老师告诉她,考试时和平常时保持一样平和的心态,和日常一样饮食,养成习惯就好了。调整了心理状态后,小雪果然能够正确处理考试和饮食的关系了。从此,她还爱上了心理学,成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志愿者。她说:“我现在特别喜欢心理学方面的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事情也比较乐观。在家长眼里,我是一个思想简单的人,但是我想,我,以及每一个中学生,其实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都不简单。”

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在《天津中学生》2010年第3期的《倾诉》专栏中发表的是对一位天津市重点中学女生的心理访谈《我的生活为了什么?》。这位高中女生说她喜欢《倾诉》专栏,那些同龄人的经历和感受,真实、亲切,仿佛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惑,由此觉得主持这个专栏的编辑李学敬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两个人面对面地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这位女同学说:“我的很多想法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他们虽然给了我最好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但我觉得他们并不了解我。他们总把我看成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可我已经没有孩子那样单纯的心思了。很多事情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人这一辈子到底该怎样活?什么是活得好?什么是活得不好?活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时间就在我这些无厘头的想法中过去了。至今我的成绩仍在班里排中等,我没有靠成绩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我也不想靠成绩找自己的位置了,因为有很多事情不那么简单。”面对这位高中女生的心灵困惑,《倾诉》专栏的编辑这样解答:我的生活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我无法用三言两语回答的问题。青春期情感的迷惘与人生的思考,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对生活的探索由此开始。但是你要记住:生活中的美好有时会被阴霾所掩盖,但它从不会丢失,它就在自己的心里,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这个信念。成长岁月里曾经的迷惘和困惑,若干年后回头看,都变成了另一种收获。

为了中学生默默奉献。为了办好《倾诉》这个与广大中学生心灵交融的栏目,编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默默的奉献。为了保护中学生的个人隐私,编辑在接触访谈对象时往往要相约在学校以外的适当场合进行。为了不耽误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网上的访谈往往要在夜间进行,一个对象的访谈,网上需要交流多次才能完成。尽管如此,每当接到读者在《倾诉》的电子邮箱上发来的留言:“谢谢你!”时,每当中学生和家长主动找到这个专栏进行倾诉时,该杂志的编辑们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们说,《倾诉》专栏开办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中学生太可爱了——尽管他们在成长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向善和向上的美好心灵。在帮助同学们进步的同时,也激励和提高了我们自己。作为一份面向中学生的刊物,能够赢得中学生的信赖,能够成为中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和广大中学生形成一种没有心灵距离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快乐。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