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安徽日报集团年轻记者驻村一日活动侧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4 20:22
人浏览

深入基层勤采访,苦练内功增才干。日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组织集团所属8家媒体21名年轻记者,走进徐向前元帅1932年亲自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发生地六安革命老区苏埠镇,开展驻村一日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采访。

驻村一日活动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践行“三贴近”、落实“三深入”而精心组织的专项活动,是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大练兵活动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记者下基层练兵,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境界和新闻业务素质。在这样的“红色地带”进行采访,记者们深受教育,既练了内功,增长了才干,又加深了对“三贴近”的认识,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文风。

驻村架起“连心桥”

“一天待下来,感觉与农民的感情更近了,对农村、农业更了解了。”《安徽商报》记者吴谦说。

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才能写出反映百姓心声、具有真情实感和时代气息的好作品。在此次活动中,集团领导带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文摘周刊》、《安徽日报农村版》、《江淮时报》、《安徽法制报》和中安在线共8家媒体的21名记者,入驻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南楼、陵波、苏南、横排头等村,走进20多户农家进行深入采访。记者们与农民一起跑运输、喂猪、放鹅、扎笤帚、拉挂面……在零距离体验中,记者们听民声、访民情、察民意,深刻感受基层村镇火热的生活和劳动场景,感受新农村建设以来六安革命老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驻村一日活动在记者与农民的心间架起了桥梁。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记者把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农民,他们与农户促膝夜谈,农民们也敞开了话匣子,大到国家农业政策,小到村间逸闻趣事,相谈甚欢。透过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一句句朴素的农家话语,记者感受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

乡风催生新文风

“在苏埠镇的生活,锻炼了我们捕捉新闻的能力、现场采访的能力、多维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才能够写出鲜活可读的稿件。”中安在线记者岳茜茜说。

中安在线记者王少峰采写的《一把小扫帚,折射粮仓大变化》以小见大,视角独特。《文摘周刊》记者梅兴慧的采写的《当猪倌的快乐生活》,体悟到了群众的勤劳和智慧。身处生活之中,记者们的灵感如同不竭的泉水,村民们朴实的语言与纯朴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记者们的文风,因此作品读来倍感亲切。

“任何事物,浅尝辄止永远无法探得隐匿于深处的富矿,新闻报道亦是如此,越贴近基层,笔头所流淌出来的波涛,就越具震撼力。”《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钱程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沉下去”方能见“蛟龙”,记者们在基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力亲为,才能够客观、准确地发现新闻事件,报道新闻事实,亮明报道观点。就大家采访归来写出的作品来看,文风出现明显变化,作品中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表达形式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基层是锻炼年轻记者的一个好熔炉,沉下去就能抓“活鱼”。

立足长效扩影响

驻村活动时间虽然短暂,却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8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集中报道,连续发稿46篇,并用3个专版刊登了每位驻村记者的深切体会。

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网上留言,表达了对活动的肯定和赞扬。“好样的!真正反映基层的声音,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真正落地,才能写出老百姓喜欢看的新闻。”“我觉得走进农村既能抓到新闻,又能访得民心,记者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写出贴近基层、贴近民心的好新闻。希望像这样的活动还能有更多。”

“希望深入基层采访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长效型的业务机制。”记者们说。不少记者纷纷表示,没能亲身体会驻村非常遗憾,但活动所带来的启发仍让自己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要更加注重深入基层、求真求新,并通过学习教育,打好理论路线和政策法律根底,增强新闻业务能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汪谷震读着21名记者从老区采写的作品,满意地说:“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年轻记者、对转变新闻文风很有效果。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让记者深入基层,带着感情去写有血有肉的文章,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新闻作品。”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