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新闻采写中如何体现新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5 02:22
人浏览

  □徐军国

  同一条新闻,经过不同记者采写、不同编辑编排,见诸报端的新闻会有很大不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则富有新意和感染力,让人欲罢不能。

  写出新意

  让人耳目一新

  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报、微博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之时,如何让读者注意到自己的报道是所有记者面临的挑战。一条新闻,特别是同题材的新闻,要打动读者,至少需要具备3个标准中的1个,即要么让读者感动,要么让读者开怀大笑,要么让读者意想不到。

  一方面,需要记者发现新闻,并在貌似平常的细节中和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慧眼找到新闻点。在接到新闻线索时或在采访过程中,不妨多问几个问题:这个新闻最打动人、最有趣的是什么;与已经发表过的同类型、同题材新闻相比,该新闻拥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该如何去挖掘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等。通过问题明确新闻点后,便可以主次分明地将报道思路梳理清楚。

  另一方面,要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一般来说,需抓“三点”和“一小”。首先抓特点。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其次抓新点。即角度要新。对于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寻找不同的侧重点。再次,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角度入手,可以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角度要小。选准小的角度,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住生动具体的报道内容,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

  再现场景

  触动读者情感

  新闻报道需要利用细节让内容闪光,让报道突出现场感。用扣人心弦的细节触动读者的情感,方能在带动读者情绪的同时使之获得更多信息。

  《楚天都市报》1月11日刊登《“信义叔侄”昨在家乡入土为安》一文中这样写道:“王怡才的儿子王克峰抱着父亲的遗像,曾经将他扛在肩上的父亲如今化做一张相片被他抱在怀中,14岁的小克峰似乎承担不起这份沉重,长长的泪水洒在遗像上。小克峰自小怕父亲,但敬畏阻不住他的淘气。平素少不了受父亲严厉的批评,甚至最传统的体罚方式。但父亲突然离去,让他失去了最安全的保护,也让他一夜间长大。放学回家后,小克峰看书学习到很晚。他的舅舅看得出,外甥是在以这种方式怀念父亲的严教。”

  “看书学习到很晚”这个细节描写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文字增强了新闻的人本主义色彩。

  标题抢眼

  留住读者视线

  一张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视线并留住读者,需要贴切又打眼的好标题。

  因此,标题抓住关键字,才能把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浓缩到标题中。此前,一个农村现场会在随州曾都区小林镇召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山乡小镇的巨大变化:公路四通八达、水电进村入户、宽带传递信息、劳务培训输出。记者在做标题时灵机一动,写下《小林镇上“网事”多》,后面还有4个小标题:四通八达公路网、进村入户水电网、传递信息宽带网、培训输出劳务网,标题制作让人眼前一亮。

  一条新闻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带来的禁锢,才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新意,再加之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打眼的标题,便能很大程度上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阅读。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快速反应,对象上的新闻新事,更主要的是要能体现折射出时代的瞬息万变,体现时代精神,给人以思想启迪。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贴近基层,深入生活。只有深入、深入、再深入,才会有更多有深度有厚度的新闻精品诞生。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