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推荐:《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5 04:54
人浏览

编辑推荐:《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钢著。

  这本教材着重提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专业技术体系。作者立足中国新闻界的实践成果,借助国际范围的观察视野,依据新闻报道采写的工作流程,对新闻报道采写的核心技术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

  本书总结归纳了目前国内外新闻媒体主要使用的新闻报道体裁的采写方法,对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报道和专题报道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作者还特别介绍了目前美国主流新闻院校新闻采写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分类新闻报道的技术方法,针对中国实际进行了讲述,从而为保证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

  在当今整个新闻传播业所感受到的网络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之际,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革命的趋势及特征,讲述了数字媒体新闻报道的相关技术,并且对网络数字技术为今天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专业工具进行了介绍。

  本书案例丰富,条理清晰,观念新颖,方法实用。可以视为新闻报道的专业工作手册。

2008年高钢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建院百年之际访问该院

  《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后记

  高钢

  这本教材终稿已经是2009年深秋。严格地说,这是一本修订的教材,我希望在这本教材中能够归纳出新闻报道的专业方法与技术,特别是提示人们关注网络数字技术影响下新闻报道方法与技术的演变。它距我的前一本新闻写作教材的出版已经过去整整五年。

  五年间没有对一本新闻实务的教材进行过修订,显然不近情理。之间我数次恳请出版社停止印刷,但是出版社方面觉得每年的发行量不仅未减,反而有增,于是继续发行。这让我感到极其不安。市场经济的力量,绝对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抗衡的。

不能及时修订教材,是命数把我置于不能自主的人生安排之中。2003年我回到培养了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当时怀抱的理想是在课堂上与那些立志于从事新闻职业的年轻人进行交流。但是不到两年,学校领导让我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同时担任学院党委书记。

  我自知自己的学识修养、专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于是数番推托,甚至书面陈情,但最终还是未得其愿。于是,强烈建议并全力推进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公关大使的赵启正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我觉得启正先生正直坦荡的品格、改革进取的精神、国际交往的经验、掌控大局的智慧,能把学院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四年来,我时时感受着启正先生的品格和能量。

  转眼四年,我也在常务副院长的岗位走完了一个任期。任职期间,我几乎把睡眠以外的主要时间和清醒状态下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院的公共事务上。我的性格和能力让我过得十分辛苦。不想亏待任何一个人,不想耽误任何一件事,包括坚持不让我的研究生代我给本科生上课,坚持不让我的研究生代我给本科生判作业,坚持给学生的每一份作业有直接的文字批语,坚持对我指导的每个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五次以上的直接文字修改,坚持为我的研究生的论文发表寻找途径,坚持在学生和老师出现的每一次紧急事件中抵达现场亲自处理。

  最大的压力还不是这些,而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责任。我任职的四年期间,教育部第一次组织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第一次认定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第一次评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象征着学科建设质量的国家划定的标准我们都达及了,国家颁布的荣誉我们都得到了,在四年一度的国家一级学科质量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再次名列前茅。无论今天的人们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评审的实施持有什么看法,它们毕竟是今天中国教育质量的来自国家的衡量与判定。这样的标准不仅表现着权威部门对学科建设质量的评价,也关系着一个学科在社会面前的尊严与荣誉。任何在教育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没有谁能够对这样的评审真正地视为无物。我这个对世间的功名利禄还算是看得开的人,对这种来自国家的评审标准也不敢懈怠。

  所有这些工作,几乎让我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整段时间。

  实际上,在我们赢得的那些荣誉之下,我的心底始终充满忧虑。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些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是否真的具有理性判断之下生成的忧患意识?是否真的具有责任感召之下生成的进取精神?是否真的拥有国际视野基础上的宽阔胸怀?是否真的拥有深知国情基础上的专业智慧?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工作方式、处事原则、为人之道,这些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自身的品质真的都值得我们自豪和乐观吗?

  今天的世界变化如此急剧,信息传播的发展尤其迅捷。在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之下,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从发布信息到经营信息,从输出本体信息传播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信息的接收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全面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人类信息传播的形态、结构、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闻报道技术无疑也在与时俱进,实现着自身的发展与演进。

  我们今天真的了解了社会变化、业界变化、技术变化的本质和趋势吗?我们是否已经针对这些变化提炼出足以让我们的学生应对未来专业工作挑战的原则与方法?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否顺应着这些深刻的变化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正在互为因果融合为一个历史进程,它深刻影响着今天中国新闻教育的走向,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变革输入着强大的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新闻教育的行列。他们有着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有着宽阔的国际视野,掌握着多元的科学工具,知晓更多的专业工作方法,  他们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更强烈地走出现状推进发展的进取心。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的新闻教育的光明前景。

  我深信,新闻实务的智慧之源在新闻实践之中,落成文本的新闻实务教材不可避免具有它极大的局限性。在这本教材中,我只是述说对某些专业思维方法和专业工作方法的体会,希望读者怀抱宽容之心,自行扩张本领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达及掌握新闻报道技术的更高境界。我觉得在网络信息时代,或许这样的教材的写作方式也应该采用维基技术,让新闻界人士、新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通过网络协作共同编写。这样会让新闻实务的知识体系更为充实、更为新颖、更为完善。 [page]

  交上书稿,感到瞬间的轻松,此时想到应该感谢的人们。

  我要感谢把我引上新闻职业生涯的老师们。他们现在都已经退休,但是他们的善良、宽容、勤勉的品格永远是置于我眼前的人生教科书。

  我要感谢长期以来支持着我的同事和朋友们。他们的情谊让我感受到人生美好的意境,也是对我最重要的鼓舞和鞭策。

我要感谢所有的学生们,他们的纯洁、真诚、求知欲和进取心,让我时时在忐忑不安之中审视自己的工作,从而感受着职业的意义和人生的乐趣。

  我要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武黎老师。为了判断教材的质量,她五年前就到我的课堂上潜伏听课,并且在四年之间一直以十分委婉却绝不放弃的方式催促我把这本书稿交到她的手中。

  我要感谢我的亲人们。他们无私地支撑着我。记得2006年4月14日,重病卧床的母亲下午一点十分停止呼吸辞别我们,而家人知道我下午两点有课,弟弟居然在下午四点半我下课之后才给我打电话告知此事。这之间他和家里亲人们已经处理着各种相关事务。这件事,很长时间萦绕在我的心中,让我感悟着我的亲人们,感慨他们给我的一切。

  我相信,一个生命是需要众多生命的温暖和卫护的。而受到了温暖和卫护的生命应该有温暖和卫护其他生命的悟性。


(责任编辑:燕帅)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