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电子书风潮带来的创新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09 03:29
人浏览

坦诚讲,我对于目前的电子书产品,始终没有购买或使用的欲望。我认为目前的电子阅读器是不成熟的过渡产品: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日系PDA,1997年转换到Palm OS-PDA,2000年再转换到Winodws OS-PDA。公文包内,随时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相机、一个手机、一台PDA,不仅沉重,而且进行跨平台资料转换时也很麻烦。2000年,我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说过:“PDA与数码相机,总有一天会被手机整合!”2003年微软推出WM2003智能型手机系统之后,PDA逐渐退出消费性电子产品而转战商用与工业用市场,现在的智能型手机因为普遍采用数字变焦的CMOS镜头,对消费性数码相机市场影响不大,但只要光学变焦的CCD镜头能轻薄短小地被装入智能型手机内,数码相机恐怕就只能朝专业摄影市场发展。因此我认为,“整合”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趋势。反观现在的电子阅读器,从Amazon的Kindle到国内外各大厂推出的机型,都是单机专用,缺乏多机整合的设计理念。所以现阶段的电子阅读器,是不成熟的过渡产品,因为还没有找到与消费性电子产品完美整合的模式。

我认为,现在的电子书市场是炒作的:全球电子业把PC市场饱和度做到极致之后,为了产业创新与延续性,开始发展笔记本电脑与PDA手机以及结合上网功能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但是当这些产品又被做大做满之后怎么办?下一阶段的创新产品与商机在哪里?“未来电脑”是电子业最想延续的产品线,但目前的电脑要走向真正轻薄短小而且省电待机时间长,需要突破“萤幕”这个关键瓶颈,因为现在的LCD幕的最大限制是硬式平板且需要背光源,有机发光显示器(OLCD)与电子纸(e-paper)可以实现超轻薄、可弯曲、低耗电的显示需求,所以电子业发起“电子书”议题,结合需要传输流量的电信通讯商,再加上网络多元内容,电子书的趋势与恐慌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出版业以外的旁观者都心知肚明,目前的电子书并非电子业真正想要的市场,因为商品化程度不成熟,且受限于出版业的规模。因此,现在的电子阅读器只是过渡产品,这也就是Steve Jobs推出iPad之后,所有电子阅读器都必须降价的原因。

但是,电子书风潮还是带来破坏性的创新思考。以台湾出版业为例:原创作者分配定价8%~12%、出版社以定价60%~65%批发给销售商。假设一本书的直接成本包含作者版税与制造成本,两者合计占定价30%,出版社平均批发价是定价的63%,那么出版社的毛利高达批发价的52.38%,这个毛利率是否合理很难定论,因为出版社认为,其中包含发行费用与存货损失以及坏账风险等成本。电子书风潮兴起后,出版业担心被边缘化而纷纷投入,台湾出版业还因此组织策略联盟,但我旁观出版业所主导的电子书游戏规则,基本上还是从纸本书的思维出发,若以电子书产业的构成分析,应该包含“内容拥有、加值制作、商品行销、网络传输、载体产销”等5个关键环节,但最终有可能被整合成三大关键环节,即:内容拥有,包含作者与经纪人,经纪人负责制作发包、行销策略、授权销售与收费分配等工作,原创作者在这个环节内的价值应该被扩大,经纪人依销售收入抽取固定比例的佣金;网络传输,包含网络商店、电信系统平台等,依流量或下载单元收费,也可仿效手机运营采用捆绑硬件的方式行销;周边产业,包含电子书内容转档与再制业以及电子书阅读器硬件制造商。

上述三大环节内,阅读器产销商赚取硬件销售利益,网络系统商赚取传输费与流量的附加利益,加值制作商类似软件加工厂以每人每天或容量收费,经纪人依销售结果收取固定比例的佣金,因此原创作者的价值应该被重新尊重。因为电子书不存在传统纸本书的流通费用与库存风险,所以电子书风潮所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思考是:原创作者的版税计算比例以及出版社价值如何定义。

至于电子书对纸本书的冲击,我不认为会像电子业所预估的那么严重,近几年纸本书市场滑落的原因,其一是消费支出重新分配:手机、网络、视听娱乐等新型态消费模式兴起,对于非必要的图书消费而言,自然会受到影响。其二是阅读模式被重新定义:新生代消费者偏重视听的感官式阅读,以及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速食阅读,也是影响纸本书市场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曾流行“IT技术的应用,世界将进入‘无纸办公’时代”的理论,无论如何,电子书时代迟早会来临,但前提是“符合阅读习惯的下一代屏幕规格”、“整合笔记型电脑的新世代阅读器”、“尊重原创作者的产销分配新规则”等3个问题何时被解决。此外,产业创新与变革者通常来自于其他行业,全球网络书店龙头亚马逊(Amazon)创办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并非来自出版业,但却对全球出版业掀起腥风血雨的变革。所以,我对于传统出版业所主导的电子书发展前景持保留态度,因为电子书是跨内容、阅读、多媒体制作、载体、网络传输等领域的产业,内容只是传统出版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优势,但其他领域的专业都需要异业的加持才能成功。

我的结论是:电子书是新兴产业,很可能会由其他行业以破坏式创新模式介入并改变产业生态,新兴产业需要不同基因带来创新思维,纸质出版业以传统思维介入电子书很难成功,因为“基因决定品种”。

(作者系台湾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大陆事业总经理)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