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出版火候如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09 12:08
人浏览

编者按

7月21日~22日,2010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北京举行,年会主题是“数字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在汇聚了管理部门,图书、报刊、传媒、数字技术、网络等企业负责人,图书情报系统代表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代表,民营书业企业代表约800多人的大会上,数字出版业界热情激扬,共论产业发展之道——

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名副其实的重要动力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包括电子书、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等在内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达到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自2006年至今保持了超过55%的年均增长率。

数字出版日新月异、一路高歌,更为可贵的是,在产业发展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同时,业界仍保持着一份冷静与理性。在7月20日举行的2010数字出版年会主论坛上,出版商、技术商、渠道商、运营商、政府管理部门,毫无例外地将眼光聚焦在产业发展的问题与难点上。在步入快速发展期后,数字出版产业如何再创新、再突破、再发展,使出版业升级至新高度,考量着业界的胆识、勇气与智慧。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幼苗已成大树

“26亿,30亿,100亿,300亿,799亿。屈指可数的几年间,幼苗已经长成大树,大树已经有了阴凉,可以在夏日里乘凉,可以在闷热中送爽,可以在梅季避雨。尽管同30多万亿元的GDP相比,799亿仍然微不足道,但是它带来的是变革与转型,带来了出版的繁荣与发展,却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对于风生水起的数字出版业发出如是感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使得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突飞猛进。这其中,以电子阅读器、移动终端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

2009年被业界称为“电子书元年”,亚马逊在国外掀起了电子阅读器的销售狂潮,并加速带动了数字化图书的销售;在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同样火暴,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此,使电子阅读器由市场上的“亮点”真正转变为“热点”。“2008年全世界卖了70万台,2009年卖了352万台,今年预计全世界将卖出1000万台。”令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迎建倍感骄傲的是,汉王的成绩是2009年26.7万台,以汉王为代表的国产电子阅读器与国际巨头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同样异军突起的手机出版,产值接近了数字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年初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75.4%,以目前中国移动拥有5.4亿的手机用户基础来看,未来手机阅读用户增长量潜力巨大、前景无限,这也无疑将对数字出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业界看来,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来,无论是传统出版社、互联网企业还是技术提供商,都对数字出版的营销与赢利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这将为数字出版的真正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而此前一直被动跟进的传统出版集团(社)迫于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在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战略意义后,已不再坐而论道、迟疑观望,纷纷转型涉足数字出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其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安徽出版集团从教育入手开通的“时代”网上教育平台及第一份教育类手机彩信报等的探索都为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数字出版仍待打磨 瓶颈问题有待突破

数字出版渐行渐远,作为一种孕育着变革的新生力量,其体内、其与体外的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数字出版的深入无可避免地遭遇到诸多问题与困难。

“我们在中国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遇到了重要的问题、非常大的瓶颈,就是我们的版权问题。”诚如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所言,数字版权可谓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在以作者、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方看来,数字版权的保护很成问题,利益无法保障;而另一端,数字出版商、渠道商、运营商也深感获取优质版权不易,版权价值的开发受阻。“我们也有很多困难,其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版权的获得。我们找了很多传统出版社签约,他们的纸书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数字版权的并不多,而作者现在也很难找到,尽管有大量好书但是版权属于真空状态,这是很困难的状态。”刘迎建指出。

目前,数字版权遭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网民缺乏尊重权利人劳动成果、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同时版权权利人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令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面临极大挑战;另一方面,用任何数字化的方法进行传播都要经过作者的直接授权,且牵扯到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诸多权利,而出版机构对自己的优质内容往往不愿“出手”,也让数字版权开发者们大呼头疼。

当然,年轻的数字出版还有很多问题。尽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数字出版全行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或赢利模式,这就造成了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与种类上形成了规模,但还远没有形成经济规模。这其中既有思想观念上的认识问题,也有涉及体制机制深层次的原因。在产业链各方,无论是上游内容方对于数字出版的不够重视,还是下游厂商及市场中尚未成熟的产业氛围,都将阻碍健康的产业模式和链条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体制机制的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以人才培养为例,数字出版人才对于当今出版企业来说越来越成为转型的密钥,而目前数字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数字出版人才严重匮乏,使数字出版教育与业界发展不能同步,造成严重的产、学、研结合度的断裂,这也为以后的发展中由于人才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从体制机制上看,我国的出版管理是以介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网络、电视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要实施跨媒体战略,对同一选题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申报,这无疑增加了跨媒体出版的难度。由此表明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page]

传统出版建树不多 应为新业态定神稳舵

出版业的普遍觉醒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至今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然而不得不看到,在这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中,更多的落脚点还在技术和设备上,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出版的参与度不够,出版单位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在产业链中仍处弱势。“产业链条,失魂落魄。传统出版,首鼠两端。”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成勇对此如是评价。

在799亿的市场蛋糕中,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巨头,而传统出版占据主导的电子书、数字报(网络版)等业态的收入占比不大,可以想见,传统出版数字化的份额要更少。

业界坦言,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基本上是由技术提供商负责,传统出版单位还没有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角色,仍然处在被动的地位。除少数有实力、资金雄厚的出版集团积极着手拓展数字业务以外,众多的中小型出版单位受限于自身资金、资源、人才的制约,在开展数字出版和推出数字化产品方面建树不多。

如何加快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成为传统出版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人民出版社纪委书记沈水荣指出,在这个问题上,业界存在一种误区:总是指望从自己的出版社之外,找到一家能够全权把数字出版搞起来的外部公司,希望把别人当成救世主。

“我们感到,做好数字出版必须自己当家做主,深度参与。应该把外部的技术与本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路子。要坚持技术和内容的紧密结合,我们的体会是,要做到这个结合就必须坚持业主当家,一定要唱好主角,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不能图省心、省事,不能一包了之。因为出版社的情况不一样,只有业主当家,才能提出各种需求符合实际的创意,才有可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沈水荣指出,这才是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根本路径。他同时表示,数字出版应该做好3个延伸:出版向知识资源的深度加工开发延伸,出版向多种媒体结合运用延伸,出版向服务延伸。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