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网购维权 独木难成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2 07:16
人浏览

网购维权 独木难成林

淘宝网最近有点焦头烂额。先是米商围攻淘宝,怒斥淘宝低价促销侵害商家品牌利益;后有欧米茄一纸状书将其请到了法庭上。这两起事件,将一直以来深陷网购侵权漩涡不能自拔的淘宝网,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但打击网购侵权行为,能否只将争议聚集到网购平台上,在这里,政府部门,甚至是网民都在扮演着什么角色?

  维权又侵权 淘宝自抽嘴巴子

  前不久,淘宝网发布声明称,自商品抽检制度建立后,今年1至6月,淘宝网共处理侵权商品信息4700万条,其中接受投诉受理的商品信息处理量为157万余件,已处罚会员24万余人次。才过没几天,就有两起侵权事件让淘宝网陷入难堪之境。

  近日,300余米商围堵淘宝网总部,指责淘宝网商家以“半价”出售全国最贵燕麦米,是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商家品牌利益,甚至给淘宝网戴上了“亡我民族品牌”的帽子。据了解,三主粮公司旗下的产品“全胚芽燕麦米”,在其官网的售价为每斤68元,但淘宝网上的售价在每斤30元至32元不等。接近“半折”的低价,让经销商极为不满,由此引发矛盾。

  无独有偶,在同一天,欧米茄、浪琴、雷达三大名表公司起诉淘宝售假。欧米茄公司起诉称,他们发现在涉案淘宝网店上,销售的欧米茄手表价格为一口价898元,是正品价格的几十分之一。淘宝网借助门户网站,发布含有侵权行为的广告,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侵权。

  对于这两起侵权质疑,淘宝网给出的说法是:“涉案的淘宝卖家是自行在淘宝网上编辑、上传、发布商品信息,淘宝网并不知道涉诉商品的存在。价格是由市场规律形成的,谁都无权武断地指定一个价格标准,要求所有人都不得低于该价格销售。”

  按照这种说法,淘宝建立商品抽查制度的作用,淘宝下在处理侵权事件上的功夫是否到位,很令人怀疑。淘宝的解释似乎是在“自己抽自己嘴巴子”。

  有心打击 孤力难回天

  其实,网购中的侵权事件,米商和欧米茄遇到的价格侵权只是冰山一角。进入2011年以来,电子商务领域问题频出,欺诈、作假、潜规则等词汇充斥着网购行业,商品质量差、虚抬价格再打折、低价促销,打乱市场价格体系等侵权行为,对网民和厂商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直以来,淘宝、拍拍等网购平台,被当做是网购猫腻的“护身符”,一直笼罩在“假货”和侵权的质疑声中。鉴于此,商务部、工信部等九部委也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对网购平台进行严查,并要求网购平台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信息,建立24小时网上巡查制度,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每次提到网购侵权,必然要对淘宝发出质疑。对此,马云终于坐不住了,发出疑问称:“打假是打淘宝还是打假货?打假是打淘宝还是打网购?如果真的打假货,我们可以拿出所有详细的数据。只要卖过假货,一定追查出根源在哪里,但我们不是检察院、公安部。”马云的话,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淘宝也想打假,但却有心无力。

  “让淘宝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家C2C卖家进行逐一审核,确实是有难度的。”上海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王玉表示。除此之外,网购平台要建立每日24小时网上巡查制度,严格建立经营者主体和交易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并建立商标、专利查询系统,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信息,健全信息发布、身份认证、纠纷处理等保障机制。这必然要求网购平台加大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即便这样,“也许在商标侵权上能有一定见效,产品质量还是很难控制。”王玉称。

  维权 非一方之力可为[page]

  把网购侵权泛滥的罪责全部扣到淘宝身上,自然有失公允。但淘宝作为网购平台,承担着责任和义务。淘宝可以做的有很多,但它并没有做,或者说做得不够好。举个简单例子,欧米茄已经和淘宝沟通了多次,声明欧米茄正品名表市场价为3.7万元,不可能低于7500元,但时至今日,淘宝网上低于7500元的“欧米茄”表依然不少。

  事实上,网络购物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相关法律不健全的体现。由于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而我国在相关政策上的进程却显得有点跟不上队。虽然商务部等部门开展的网络购物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及早建立网络购物监管长效机制才是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购物本身存在着虚拟性、高度开放等特点,单凭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不足以解决网购领域存在的所有问题。相关法律能起到监督、督促与约束网购市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网上交易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对于一些在物流、电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订单系统、客服素质等)等问题,并不是单靠法律的建立就能解决的。这需要电商企业制定合适的计划,长远的规划,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毕竟,独木难成林。侵权行为已经根深蒂固,要根除,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事。

文章出处:网络导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