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理想与困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6 00:29
人浏览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开始,一直有人提议教材循环使用,近几年的呼声越来越高。据笔者了解,从河南省获嘉县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王文胜的奔走呼吁,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正式提案,许多同志都对此倾注了很大的热情。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近两年来,教材循环开始在部分城市和学校试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甚至成为全国“两会”代表激辩的热点。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具有哪些优点,又面临着怎样的困惑,终将何去何从?本文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优势

教材循环使用,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好处很多。首先,从倡导环保、厉行节约的角度出发,教材循环使用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以每个学生每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要用课本22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便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而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633.5万吨煤、158.4万吨化工原料。

不仅如此,教材循环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节约资源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教材循环使用,可以时刻提醒孩子们这本书并不是个人物品,而是集体财产,低年级的同学还要继续学习,这就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自律的习惯,养成为他人负责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随着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的实施,供给对象从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逐步覆盖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义务教材也由私人物品转变为公共产品,这为教材循环使用由提倡、自愿逐步过渡到强制执行创造了条件。教育部、财政部还决定,从2009年春季起,对循环使用的教科书提供35%的补充资金,这意味着国家将采取按比例冲减免费教材投入经费的方式,对这项制度进行强制性推广。作为一项重大政策,它必将发挥改革催化剂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课”与“本”的分离,打破“教材中心”的权威知识崇拜现象,从而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

二、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遭遇的困境

不少专家已从多方面论证了教材循环使用的确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财政资金、培养学生爱惜课本和节约资源等优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循环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并不受家长、学生老师们的欢迎。症结何在?就笔者的理解来看,这些困惑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分别是政策本身的时机和土壤问题、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以及政策执行背后的利益平衡问题。

1.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作为一种“国际惯例”是我国目前力举推行的重要参照。但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或同一教育体制下的不同教学阶段,教材循环使用面临的问题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教材版本还不稳定,应试教育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广泛存在,传统讲授式学习,学生和老师都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还未有根本的扭转。因此,我国目前的教材循环使用环境还不成熟,教材循环的国际潮流在我国落户尚未有适宜的土壤。

综观国际上教材循环使用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版本稳定、对教材的依赖性不强,是教材能够循环使用的基础性前提。在美国,一般每本教材的使用寿命为3~5年。政治、历史等课本则相对较长,甚至会超过10年。在加拿大,小学到高中的教材一般六七年才进行改版。另外,就学业评价来说,美国的学生除了考试外,课堂讨论、试验等分数都会影响升学;在澳大利亚,考试也不重学生的背功,写一篇好作文打动老师,也能得到好的成绩。反观这些国家能从容不迫地循环使用教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孩子不像中国孩子那样,从幼儿园开始,就必须要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一次次考试,一直到高考。所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造成了学生必然依赖教材的局面,除了在课堂阅读外,课后作业、考前复习等都离不开教材。

另外,从教学方式来说,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科学,“按课本讲授”仍然还是我国中小学老师得心应手的基本方式。而对待教科书的态度,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情形。如在美国小学中使用广泛的STC(科学、技术与社会)教材,是仅供学生配合课堂内容阅读使用的,不需要做任何记录,所以循环使用。而同时配备的学生用练习册则是与课堂内容同步的练习资料,每个学生人手一册,是不循环的。[page]

此外,学生人手拥有一册教材也是我国积累多年的文化传统。教科书在中国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是最神圣的,而国家对教科书的重视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出版物。从教材立项、编写、审定、出版、获准进入用书目录、实验等环节,政府采取的是严格的审批制,其政策用意甚至到了国家稳定的高度。所以,把这种传统从学生人手拥有一册,突然改成人手借阅一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2.教材循环使用面临着操作流程及标准不明晰、规范缺失的问题,甚至相关政策解读起来容易隐性地冲突、抵触,这必然导致教材循环使用在具体执行中十分不顺,甚至出现前后矛盾、无所适从的症状。这也反映出教材循环这一政策出台的仓促,科学决策的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全面统筹的支持教材循环使用的配套措施。

2008年春,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部署,农村义务教育共有《科学》、《音乐》、《美术》等8门教材推行循环使用制度。按照要求,循环使用的教科书由学校集中管理,学生免费使用;各学校要提供适宜的保管、贮存场所;而教科书的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更新等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然而,各地该如何制定呢?循环使用教科书制度对于教科书的印制、装帧质量有特殊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教科书是低成本工艺,容易损坏,和国外用于循环的教材相比,纸张克重、印装标准都相差较远,要想提高纸张克重,改变印装形式,就会加大教材制作成本。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统一中准价标准,中准价已对各类教材印装标准及纸张克重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由物价部门负责审核,出版社不能擅自作出任何改变。因此,只要国家不出台新的印装标准和价格政策,教材质量就很难有较大提升,相应地,用于循环的难度就很大了。

另外,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循环教材科目的圈定,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这使得本来就不受重视的副科地位更加尴尬,似乎有悖素质教育的宗旨。

还有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卫生安全、存储消毒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各地的教育部门均要求,书籍必须一页页进行专业消毒,然而不少地区学校设施相对滞后,卫生安全保障不了。此外,教材统一管理,学校难以落实;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等学习程序变了,学习效果也很可能因此而打折扣,这些都是教材循环带来的现实难题。

3.循环教材相关者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学校、政府、教材出版发行方、家长和学生都是影响教材循环使用的关键因素。如何在他们的利益冲突之间取得平衡,在不同层面达至融合,并形成有较强影响力和约束力的规定和政策,吸取多方面主动并形成合力,这是教材循环推广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

资源是有限的,提倡节约,这自然是义理当先。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里面还有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除节约资源外,我们从资金上看,从教材的免费供应到教材循环使用,节约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政府财政投入。而对学生和其家长来说,从享受到义务教育免费新教科书再到降格使用循环的旧教材,甚至还要因为教材参与循环而额外支出复印、作业本等费用,这对老师和学校来说,无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和必要的保管经费,甚至还有卫生安全管理的风险。对各出版单位来说,教材政府采购作为重要内需受到了抑制,教材再生产的规模将显著下落,教材利润受到重创,这一局面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造纸、印刷、出版、发行等相关行业。

这样,在教材循环的大系统中,一系列问题便暴露出来了。教材出版在政府采购、限价、循环之后,利润本来就所剩无几,造纸、印刷、发行等也遭池鱼之殃,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受挫之后,谁来为其损失“埋单”?对于学校、学生、家长额外增加的人力资源消耗,谁来为他们 “减负”呢? 这种情况下,各种“潜规则”又一时半会挥之不去,而科学规范的营销市场又尚未建立,如此多重困扰也反映出教材循环推广的现实困难。

三、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对策及趋势

教材循环使用,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如何才能把好事办好?笔者认为当前推行教材循环使用时机还不成熟,实施教材循环使用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倡议为主,避免“一刀切”。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先推出试点,发挥绿色环保学校的示范作用,积累经验,分布实施。应对教材循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page]

其一,政府机构应为教材出版单位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其改善教材质量,使教材在软件和硬件上都能满足循环使用的要求。教材出版单位在教材研发、编写、出版以及后期培训服务等整个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他们因该政策实施而蒙受的损失,国家应对此进行专项补贴,这样教材出版单位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材供应职能。

其二,在修订工作结束、教材基本稳定后,教育部门应制定出符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教科书循环使用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循环教材的供应、推广、服务、使用、回收、消毒处理等给予严格的标准,特别是教材正文用纸、封面用纸、装订技术等印制、装帧要求,并出台相应的定价标准。

其三,为创造教材循环使用的大环境,教育系统必须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对课本的依赖程度;建立规范的教材管理制度,保证课本的卫生、整洁,并灵活对待借阅教材的行为。

其四,从出版单位来说,一定要变政府要求为自己的行动,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首先做到教材的稳定性,同时在印制技术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关,用实际行动保证循环教材的质量。另外,面对企业生产业务的缺口,出版单位自身也应该努力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提高产品质量,拓展业务范围来弥补。

其五,各部门应合力解决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与现有行业技术水平不适应的矛盾。比如,要保证循环教材的质量,普通教材使用的速生木浆和草浆便不能再用,而优质木浆消耗的则是优质木材,如此一来既谈不上环保,也谈不上节约。

一项科学的政策从制定到推广,这中间是必须历经若干次的信息反馈与制度修正的。作为一项备受期待的政策,教材循环制度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亟须学校、家庭、教育、出版部门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努力从中摸索经验,不断在相关手段上加以细化和完备,只有这样,才能把利国利民的政策真正落在实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达成共识,多方面寻求共解,共同把好事办好。

笔者认为,教材循环使用只是过渡性产物,方便、高效、环保的电子课本替代纸制课本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出版工作者都应高度关注这一革命性的变化。相信不远的将来,当电子课本进入学生的书包中时,我们关于教材是否循环使用的争论也将告一段落。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