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舆论不要故意放大社会冷漠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5 23:36
人浏览

  □吕怡然

  近来,“老人跌到,无人搀扶”或“好心相救,反而被告”之类的新闻沸沸扬扬。其中,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事件,一个是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另一个是在江苏如皋,一位客车司机去救摔倒在地的老太太,结果反被老太太反咬一口,指认是这个司机撞了她。

  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了这两起事件,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见危不救、以怨报德者,对社会冷漠、自私的现象和根源做剖析,不少评论家为之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但是也有人指出:别故意放大了社会冷漠。斯言诚哉!

  新闻报道其实是一种选择的学问。报道什么、如何报道、报道多少,都有讲究。主题先行、先入为主,是客观报道的大忌。而一窝蜂、一边倒,也有悖于新闻的公正平衡原则。现在,有些媒体往往热衷于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一旦发现“理想题材”便兴奋异常,全力宣扬。反之,则缺乏热情,无动于衷。

  以“老人跌到”新闻为例,几乎与上述新闻事件同期,发生了江苏淮安的一件“老太跌破头,众人齐相救”的新闻。在一家商场门前,一老太太突然眩晕,从伫立的电动自行车上跌下,致使额头大量出血。一个小伙从自己口袋中急忙掏出一包面纸,按在老人的额头上,帮其止血;一女士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急救电话,催促医务人员尽早赶来;待人群散去时,一环卫工人迅速清理留于路面上的血迹以及帮助老人止血的面纸。

  如此感人的众手相助救老人的新闻,却仅仅在当地媒体上露了一下脸,不见外地媒体、全国性媒体的报道,当然也就没有“不胫而走”、“传颂八方”,更没有评论者为之击节赞叹,而是无声无息,倏然消逝。

  新闻媒体肩负着激浊扬清的使命,当然应当揭露和抨击社会冷漠、道德沦丧等丑恶现象,但同时,或者说从更为积极的层面上说,应该激励人心,抬升信心,为向上向善的力量鼓与呼。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报》的创始人纽哈斯曾主张秉持“希望新闻学”的理念,他说:“玩世不恭者从事的是绝望新闻学,陈旧的绝望新闻学通常使人们读后感到沮丧,或是发疯,或是愤怒。而希望新闻学则是喜忧皆报的一种手段,读者读后会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使他们自己能够决定什么值得他们关注。”

  一个西方的报人有这样的观念,很值得我们思索。我们的新闻媒体何以不能多给人们一点希望呢?任何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都是新闻人的塞责和羞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