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韩国反思“论文造假”丑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6-19 18:19
人浏览

 继韩国“黄禹锡造假丑闻”被揭露后,8月7日刚刚就任副总理兼教育人力资源部长官只有13天的金秉准也因抄袭论 文等造假丑闻而引咎辞职。“黄禹锡神话”的破灭,“金秉准高官”的落马,成为韩国的一面镜子,也是警示世人的警钟。反思造假事件,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已成为韩国振兴科学的共识。

  金秉准是卢武铉政府的“红人”,曾任总统府政策室室长,被誉为韩国“政府管理和经营”问题“专家”。然而,在其被提拔为副总理兼教育人力资源部 长官后的第3天,7月24日韩国《国民日报》通过调查披露说,金秉准在1999年任国民大学教授时,剽窃了其学生的论文。2001年至2002年,金秉准 为追求名利,将同一论文,换了题目,反复刊登在学术刊物上,并获得约28万美元研究经费。

  韩国舆论认为,黄禹锡论文造假和金秉准论文舞弊,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违背科学价值观的求真、求实。韩国《东亚日报》在题为《黄禹锡神话 破灭与国家自省契机》的社论中指出,“韩国盛行的以成果为主的‘快、快文化’,为黄禹锡造假事件提供了沃土”。韩国广播公司(KBS)指出,金秉准的落 马,反映了韩国在科学观上存在着一股追求名利,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韩国为何盛行“造假”之风,其根源是什么。韩国通过反思认为,韩国自创造了“汉江奇迹”后,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幻想和浮躁的浓厚氛围。“只要下 决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已成为韩国表达自信的“口头禅”。韩国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后,把生命科学研究,视为“未来经济增长十大动力”之一,不 惜动用巨额资金和行政力量进行扶持,急功近利地试图像大量生产汽车或计算机芯片一样克隆人类细胞,在甄别成果真伪等问题上,政府有关方面盲目自信,审核、 验证等机制形同虚设。尽管不少科学家对黄禹锡论文的真假提出质疑,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偏离了认知客观规律求真、求实这一根本方向。黄禹锡事件和金秉准舞 弊,使韩国政府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脱离科学价值观的造假成果,不是施展其产业化的舞台,必将后患无穷。

  揭露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导火索,是去年12月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播出的《黄禹锡神话的卵子疑惑》。今年7月21日这一节目获韩国广播电视 优秀奖,反映了社会对黄禹锡事件的反思。韩国经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公众期盼着某种奇迹的出现,为迎合这一思潮,韩国最大的三家报社违背科学报道 原则,把黄禹锡塑造成为偶像。民众为之骄傲,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然而,黄禹锡造假真相被揭露后,国家、公众都受到伤害。沉痛的教训使韩国社会认识到,科学 成果不能靠“拔高”和“塑造”产生,必须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韩国学者认为,黄禹锡事件明确地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效用性和商业性结合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给人们带来了必须建立符合科学价值观的评价准则和方法的重要契机。为此,韩国政府决定制订《科研道德及真实性指南》,其内容包括确保科研不违背道德和真实 性、保护外界举报人和内部检举人以及强化对牵涉作弊的科研院所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处理等措施。[page]

  黄禹锡和金秉准是“反面典型教材”。前者从“克隆先锋”,最终走向“世纪骗子”,后者从副总理高位上落马,其根本原因是名利驱动,背离了科学的 本来目标和价值。黄禹锡在名利的驱动下,不仅违背国际上明文规定的科学研究规范和道德,示意下属提供卵子,指示编造论文数据,而且骗取和挪用科研经费28 亿韩元,向有关官员行贿,打通关节,从而走上了道德犯罪和刑事犯罪的深渊。金秉准为追求高官厚禄,不惜通过抄袭剽窃,自我拔高,反复宣扬“业绩”,最终落 得个“无道德之人”的骂名。黄禹锡和金秉准的造假,使韩国猛醒。看来,只有改变思维模式,回归到科学的价值观,才能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