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出版“走出去”,让舞台更宽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6-27 22:36
人浏览

主持人:记者王玉梅
对话人: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 张福海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 王亚非

  主持人:2009年,我国全年共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输出引进比缩至1∶3.4,版权输出创历史最高水平,业界“走出去”的决心由此更加坚定。
张福海:这是中国出版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我们朝着梦想的实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结果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以及中国话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出版总署确立了正确的“走出去”运行体制、出版单位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等诸多因素。
综合来看,“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整体推进,成效显著。具体来讲体现在7个方面:一是“走出去”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二是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结构持续改善。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版权输出总量增长177%。三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表现出强劲势头。以网络游戏为例,2009年,64款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进入海外市场,实现收入1.09亿美元。四是新闻出版实物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2009年的图书出口数量与“十五”末相比增长20.70%。五是印刷外贸加工产值逐年扩大,顺差明显。2009年我国印刷外贸加工收入总计51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5.86%。六是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目前,在境外运营的各种分支机构已达300余家。七是新闻出版“走出去”服务平台作用愈加凸显。版权交易平台、政府间交流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人才培训平台已构成强有力的“走出去”平台支撑体系。
同时,我们也要对这一成果有清醒的认识,尽管逆差在快速缩小,但毕竟还有逆差;版权输出需要持久的努力,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思想。
王亚非:在我们为产品版权输出数量取得重大突破而更加振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人才顺差、创意顺差、商业理念顺差、文化价值顺差、“扎根”顺差、“走进去”顺差等。要让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快速成长,逐渐走向全球文化产业最前沿,让我们的文化企业快速超越,在全球文化产业市场独领风骚,让世界看到我们是在依靠自己强大的创意力量赢得世界,向世界传播最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顺差,才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真正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狼图腾》海外版权定金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人民卫生出版社以500万美元收购加拿大戴克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收购两家海外印刷厂……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已经进入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十二五”期间,“走出去”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张福海:纵深推广,结构更优。具体来说,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版权输出将有较大增长,版权贸易逆差将进一步缩小;数字出版产品的出口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实物出口数量和金额会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印刷外贸加工将继续保持大幅顺差;会出现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外向型、高层次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将不断增多。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格局将基本形成。
王亚非: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我国出版市场容量有限(全国图书市场只有600亿元左右的容量),但是国际文化市场更重视创意,市场无限。普通商品的出口很可能受到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技术标准的限制,但文化创意产品不受国际市场限制,也不会受到相关外贸政策、国家调控等束缚。
我认为,“走出去”将由文化硬件过渡到文化软件,由“走出去”到“走进去”、“融进去”。目前,绝大多数的“走出去”形式仍然是版权引进与输出、出版合作、文化产品进出口等。随着“走出去”逐渐深入,以市场化运作文化“走出去”将成为主流,更多的资本合作、海外并购将令中国新闻出版界真正在海外扎根,融入当地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主持人:实现更多“走出去”,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政策、环境方面有哪些需要进一步配合?管理部门、出版界还可以做些什么,从而进一步推动“走出去”?
张福海: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走出去”重要性的认识,变要我“走出去”为我要“走出去”。二是政府要加大对“走出去”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扶持力度。三是要进一步优化“走出去”资源配置。对“走出去”成绩显著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上给予优先配置和政策倾斜。四是要继续大力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走出去”重点工程。五是大力拓展“走出去”国际营销网络。六是进一步强化“走出去”会展平台。努力打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出版、版权交易平台,重点办好大型国际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七是加强“走出去”信息服务。八是加快培育和发展“走出去”中介机构。九是加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人才培养力度。十是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民营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积极性。
王亚非:“走出去”靠的是丰富的优秀创意、优秀产品,靠的是企业实力的壮大,归根结底还是产业整体水平,是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理念。
出版单位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大局,看长远,改变眼光向内不向外的产业发展旧观念,坚持大市场、大格局的国际视野。其次,“走出去”要有文化大局考虑,不仅仅是图书“走出去”,而是文化及文化产业“走出去”,出版只是其中一部分。“走出去”要坚持实体走出去,要有根。再次,坚持创新观念,勇于尝试,积极打造“四种力”。一是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增强国际合作的执行力。要着眼长远,储备高级外语人才,设立国际合作部门和版贸专干。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输送专业人才到国外实习深造。二是抢抓各种展示机会,增强国际合作的吸引力。如图书博览会、动漫交易会、玩具展、专业产品展等,广邀国际客商来考察、交流、洽谈合作,创造更丰富、更有效的合作机遇,在产业链上寻找新机遇、新伙伴。三是建立国外产业基地,增强国际合作的竞争力。四是研究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国际合作文化融合力。[page]
  同时,希望政策制定时多从市场角度考虑,如设立专项海外基金,对海外并购项目给予补贴;设立海外并购投资补贴保险、海外收益险,加大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在考核机制上,对于“走出去”有特殊考核办法,改变企业因有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而不愿大胆投资海外经营的状况。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