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副刊怎样入眼又入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05 20:19
人浏览

近年来,国内报纸尤其都市类报纸的副刊发展,无论形式还是刊载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可以说,传统副刊向大副刊的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大副刊并非指副刊在样式与刊载内容上的一网打尽,大副刊更应该注重内涵品质与社会价值。当前不少都市报副刊似乎走入了泛泛涉猎的蜻蜓点水阶段,既入眼又入心的品牌副刊可谓凤毛麟角,这不仅不利于副刊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会带来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值得业界关注与思考。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的时代背景下,读者表现出更加多元、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与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倾向。面对这一情况,都市报副刊有些急功近利,误区频现。现如今的副刊在经过衍变与发展之后,已成为都市报的重要构成,版面越来越多,分支越来越细,选题越来越新。然而,都市报在面对如此广阔的副刊市场时,却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杂而不精和无所适从。有的报纸副刊虽厚、虽多,但给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副刊或标杆性的专栏很少,副刊可谓沦为名副其实的陪衬。

问题一多迎合 降品格

副刊追求趣味性、通俗性无可厚非,然而,一方面,有过分倚重于社会怪闻、奇情追踪、明星隐私、新闻炒作等之类娱乐文字的倾向。另一方面,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气息,车周刊、e周刊、霓裳等,满是消费主义与小我情怀。笔者认为,这些副刊看似为读者服务且融入社会生活,其实却不可避免地让人感到文字繁华背后的浅薄与意义的缺失。

问题二转载多 原创少

办副刊离不开组稿,但当前都市报副刊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抄袭与拼凑现象,尤其以小品文、明星传记、情感故事等最为典型。一些副刊编辑的任务便是上网挖资料、扒文章,“博客”、“网趣”、“星闻”等专版比比皆是,而且竞相复制。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副刊转载文章不加尾注,冒充首次见报的原创文,欺骗读者,侵犯作者权益,或者将网络资料剪切粘贴,最后注明“本报综合”等,表现出愈发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试想这种副刊内容能留住读者吗?最终只不过是编辑应付报社,报社背离读者。

在社会日益多元的今天,应该有风格迥异的副刊形态,兼顾高雅与通俗、诙谐与严肃、精神性与实用性等。副刊在体现都市感、休闲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的同时,更应该对当代文化走向、当代人的精神走向进行深度把握,触摸当代人的心灵深处,并对历史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因此,副刊在呈现给读者丰富广袤的同时,更应该凸显出精品追求与品牌意识。

出路一坚持社会责任意识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必然承担着媒体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副刊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指针,都市报副刊映射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心态。因此,副刊在体现服务性、贴近性、娱乐性的同时,更应担当起培养与引导读者文化品位的职责,不仅要迎合读者传播通俗文化,更应该引导读者传播高雅文化,挖掘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道德光芒,引导与提高读者的情操,这是时代赋予都市报副刊的社会责任。

出路二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

副刊具有地缘性和人缘性,副刊内容的设置要以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与读者诉求为依据,过于高雅、通俗或内容不对口的副刊,都不利于副刊市场的培养。比如一个有文学渊源的城市,在作家群与兴趣读者群支撑下的文学副刊,更容易打造成品牌。再比如在一个欠发达的县市级城市开设汽车周刊,似乎也不太科学,毕竟读者对汽车消费的兴趣还没有提上来。

总之,副刊在内容设置上切不可盲目模仿与贪大求全,一线城市的优秀副刊到了二线城市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小城市读者津津乐道的小板块到了大城市也很难赢得喝彩。因此,副刊建设必须引入强烈的读者意识和市场意识,洞悉传播的“生态”,及时调研把握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只有深入读者实际需求与内心世界的副刊才会广受欢迎与好评。

出路三以差异化竞争增强个性

都市报副刊的内容和题材相近是难免的,尤其同城都市类报纸在面对几乎相同的市场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同质化竞争。报纸通过开展错位经营,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版面,方能避免副刊内容的同质重复。以《燕赵都市报》和《河北青年报》为例,两者都有文学类副刊,但二者之间的竞争是错位的。《燕赵都市报》选择的是河北境内草根读者的优秀稿件,文尾标明作者姓名及家乡,很有亲近感。《河北青年报》则一方面与河北作家协会签约刊登相关作品,同时还刊登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在突出地方性的同时兼顾了广阔的青年视野,这样两家报纸便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各自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

(中国新闻出版报11月16日6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