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11-05 09:42
人浏览
导读:有时候我们会出于自己对他人的信任而将大额的财产借给他人,但是借款的人却利用我们的信任。那么,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接下来,关于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的详细内容,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做更进一步的解答吧!
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

  一、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

  这实际上是涉及到如何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的问题,这是在民刑交叉案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也就是说民间借贷合同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那么什么情况下是无效的呢,如果借款合同存在合同法规定的欺诈、胁迫、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合同无效的情形或者存在违背社会工序良俗等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的情形的就会被认定为无效。

  反之如果不存在上述合同无效的情形则该借款合同有效。

  二、欺诈跟诈骗如何区分

  一是欺诈与诈骗的构造不同。欺诈的构造是:欺骗行为—获取订立合同机会等不正当利益。与欺诈相对的救济手段是赋予撤销权,由于时过境迁,撤销与否,对方当事人根据自身利益可以自行选择。诈骗的构造是:欺骗行为—陷入错误或维持错误—“自愿”处分—获得财物—遭受损失,由此构造可见,诈骗的本质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同时,诈骗构造中的第二和第三之间要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否则就不是刑事意义上的欺骗,而是生活中的欺骗或民事欺诈。

  二是故意内容不同。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都是故意为之,但是在故意的内容上却相差甚远。这要从刑法规定分析起才能说清楚,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见,对于刑事诈骗而言,在行为人故意的认识要求上要非常实质化,即不仅要认识到自身的行为、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还要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故,刑事诈骗的故意是实质故意,而民事欺诈的故意却不要求深入认识到社会危害性。这一点在实务中有利于区分刑民交叉案件。

  三是位阶不同。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刑事诈骗罪犯亦不能豁免民事责任,例如侵财犯罪都会形成不当得利。这一点在刑事诉讼法上也有佐证,众所周知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因此,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是位阶关系,当我们判断某案为民事欺诈时,还不能就此止步,还要进一步看看构不成刑事诈骗。

  三、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借款人诈骗罪主合同无效吗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这个不是一定的,借款人犯了诈骗罪并不会一定的导致主合同就失效了。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我们将耐心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