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被监护人主要指哪些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9-22 17:01
人浏览
导读:

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未成年人需要有监护人,而且监护人一般是其父母,其实在我国,不仅仅是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一些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是需要有监护人的,那么被监护人主要指哪些人?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被监护人主要指哪些人

一、被监护人主要指哪些人

被监护人的概念:在我国,法律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些人不具备完全的、独立的行为能力(即承担责任的能力),需要被监护,因此就是被监护人。

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限制行为能力人,指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人、身体有缺陷的人(聋、哑、盲人等)以及间歇性精神病人(完全精神病被归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已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劳动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不能算作限制行为能力、不能作为被监护人。

综上所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下这些人不能独立承担责任、需要监护人的监护和承担责任,他们是被监护人:不满18周岁的人(不含年满16周岁且有工作的人);残疾人;患有精神病的人(无论是完全的精神病,还是间歇性精神病)。

二、离婚后孩子的监护人是谁

依法履行对孩子的监护人责任,是当父母的“底线”。许多家长朋友对“监护人”的称谓感到陌生,因为我们一般谈论的是孩子的抚养权争议,很少有监护权的争议,其实作为孩子的父母,双方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离婚后父母也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孩子跟谁住在一起并不影响监护权的改变。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父母作为监护人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例外情形,父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不再对孩子享有监护权:

1、死亡。如果父母死亡,不再享有法律上的权利,监护权随之丧失。

2、丧失监护能力。我们说对孩子监护是因为孩子成长不完全,需要父母的督导,前提必须是父母有完全行为能力,足够负担对孩子的监护,否则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

3、存在对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担任监护人对该子女明显不利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其监护权的情形。

三、监护人证明在哪里开

国内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监护中常涉及相关事项有:监护人、监护权、监护人顺序、监护人的职责、监护人委托书、监护人委托书等。

监护人证明材料可由户籍所在村委会出具,但一定要加盖当地派出所的章。或者也可以直接让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加盖章。也就是说,在判断和证明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身份时,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有法律效力,村委会并不具备核查未成年人监护人身份的条件。因此监护证明需要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盖章才生效。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被监护人主要指哪些人”全部内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些人不具备完全的、独立的行为能力,需要被监护的都是被监护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