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02 16:33
人浏览
导读: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个人的权利,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生活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例如人们的对话很容易被监听,那么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有关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供您了解。
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

  一、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

  一般来说不算,侵犯隐私的行为有以下几种: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二、个人隐私认定标准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我国《宪法》没有隐私权或私生活权利这一概念,涉及隐私权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项:

  宪法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而隐私权正是人格权的一种。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毁谤和诬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讯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隐私权的内容包括:

  1、个人生活安宁权。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2、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利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诸如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社会关系、信仰、心理特征等。

  3、个人通讯保密权。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等内容及方式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

  三、偷窥隐私可能会受到多少罚款

  偷窥他人隐私该怎么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六项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该违法行为的特征是:一是行为侵害的对象必须使他人隐私。所谓隐私,即是指不愿意让人知道、属于个人的生活私密,如两性关系、生育能力等。隐私一旦公开,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和苦恼。二是行为人必须采取偷窥、偷拍、窃听、散布等手段。对于偷拍、偷窥等形式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举不胜举,最为常见可谓一些“狗仔队”偷拍明星的私生活。针对偷拍盛行的情况,香港立法会已经开始讨论将偷拍、散布他人隐私列入刑事犯罪。但内地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偷拍导致他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最重的处罚是治安拘留。

  我国刑法目前还没有将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直接规定为犯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目前还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人公开出售他人摄像的隐私信息,则这样的行为也是可能构成犯罪的,即个人的行踪轨迹属于个人信息的核心内容。一旦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以上,就触犯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偷偷录音是否侵犯隐私权的相关内容,偷偷录音一般不会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同时在诉讼中,电话录音常常被作为辅助证据提交法庭,用于佐证待证事实。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侵犯隐私权的内容,欢迎咨询法律快车专业律师为您答疑解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