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常见的债务人逃债方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12 12:11
人浏览
导读:

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债务人拖欠债务不还的情况,债权人在处理这类案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方式学会处理纠纷。那么,常见的债务人逃债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常见的债务人逃债方法

  一、常见的债务人逃债方法

  (一)破产逃债。破产逃债是企业借助破产偿债程序并在破产事务管理上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违法违规操作以逃避债务的行为。

  常见表现有:

  1、名为集体或私营法人企业,实为个体企业或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其它组织。

  2、政府指令破产,将逃债而非还债确定为破产目标。

  3、法院或者清算组强行否定破产财产上的他物权,使担保债权沦为普通债权。

  4、宣告破产前债务人非法减少可供还债的财产。

  5、将破产财产高值低估,从而降低清偿率。

  6、故意提高破产费用和税金,从而减少可分配财产。

  7、只清算固定资产不清算权利资产,或在财产清算完毕前终结破产程序。

  8、给关联债权临时设定抵押或进行突击清偿,增加破产财产的负担。

  针对名为法人企业实为个体企业或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其它组织的情况,应请求法院确认其为非法人的主体(不管工商登记为何种性质)不适用破产的规定,裁定驳回其破产申请,并告知各债权人按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司法部门及时保护其合法权益,以挫败债务人企图通过主体欺诈逃避债务的图谋。

  (二)移资逃债。移资逃债是直接而单纯的逃债方式。

  (三)诉讼逃债。即借用司法权以规避司法对债权的保护,这种逃债方法叫诉讼逃债。

  二、如何防范债务人逃债的行为

  (一)债权相对性原理。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其本身就存在某些限制。当普通债权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普通债权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

  (二)债权相容性,平等性原理。相容性是指同一标的物上可同时存在数个债权人;平等性是指数个债权人对于同一个债务人先后发生数个普通债权时,其效力一律平等,不因其成立先后而有效力上的优劣之分。由于多个债权相容而平等,可是,债务人清偿债务却是自然会存在一个先后顺序的,于是又衍生出了“多个普通债权自然有序原理”。当同一个债务人面对多个债权人时,各个债权之间虽然在法律上是不存在先后次序的,但客观上是自然会存在着先后次序的。个人债务人可能会依照先履行先清偿,先到期先清偿原则进行逃债。法人债务人则有可能会进入到破产程序中,在破产程序中实施逃债。

  (三)主体特定性原理。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主体有特定性,债权主体是特定的,债务主体也是特定的。一般情况下,债权人要实现债务,只能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不能向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主张债权。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要逃避债务,只要其能够做到“金蝉脱壳”,就能够逃避债务。主要表现为利用股东与公司、公司与员工、丈夫与妻子、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等主体间的特殊关联关系进行逃债。

  (四)法人资格原理。企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之后,则具有了相应的独立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独立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一般情况下法人的出资者或发起人不承担责任。正是由于这个原理,可被债务人用以逃债。常见的手段为破产逃债。

  (五)主体转换原理。以有足够偿债能力的a主体的名义产生了债务,但经过各种策划和运作,债务实际承受主体变成了另一个没有偿债能力的b主体。主要手段有:利用企事业单位改制、公司分立合并、公司收购、合同转让等。

  (六)主体消亡原理。由于债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主体才可以主张债权。故而,又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道理,即如果债权人无法找到特定的债务人或者特定的债务人已经消亡,那么,作为债权人要实现债权,将是非常困难的。

  常见的此原理派生出来的逃债手段有:“失踪”逃债、“自杀”逃债、“遗嘱、遗赠”逃债、“继承”逃债、“吊销企业营业执照”逃债、“注销”逃债等等。

  三、逃债的情形有什么

  逃债的情形有:

  (一)企业兼并、倒闭、撤销,法定代表人更换,新负责人不明前情,推卸不管;

  (二)债务人将资金汇入所立账户,秘密账户或其他单位,难以查寻冻结;

  (三)债务人准备将商品转移、处理,换上代销商品,难以用于抵债;

  (四)公款私存、公物私名,频繁地变更经营场所;

  (五)企业不清算就擅自关闭;

  (六)虚拟注册资金,虚拟投资主体。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常见的债务人逃债方法的相关知识,从上面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