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离婚共同债务处理是怎样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14 10:11
人浏览
导读:

夫妻共同债务就是夫妻在离婚前共同生活一起承担的所负的债务,如果在离婚后对共同债务未做处理,就会形成离婚后的共同债务,一般都应该怎么处理,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那么,离婚共同债务处理是怎样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离婚共同债务处理是怎样的

  一、离婚共同债务处理是怎样的

  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最为集中的体现夫妻离婚的过程中,一种是在夫妻离婚时进行划分,这种情形又和夫妻采取的离婚方式有关系,如果夫妻是采用协议离婚的方式,则夫妻双方应在离婚协议中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债务,当然这种约定本身,对债权人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如果夫妻是在法院提起离婚,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的规定,法院应当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进行判决。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当事人为逃避债务,采取假离婚的手段,双方协议财产归一方,债务归另一方,当债权人要求偿还时,另一方则以财产归一方,不应由其偿还为由拒绝给付,以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

  在审判实践中,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不给逃避债务的当事人以可乘之机,在处理夫妻共同债务的分担时,把夫妻共同财产与共同债务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如果财产判归一方,那么债务也就应由一方负担,即使其无财产清偿,至少这一方分得的共同财产可折抵偿还共同债务。

  二、离婚时共同债务的清偿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笔者结合实践,对夫妻离婚时共同债务的清偿略陈管见。

  (一)强调清偿债务的前置性夫妻共同财产和共同债务,既可以是货币,也可能是财物。审判实践中,以共同财产中的货币偿还债务或以同品种、同规格、同质量、同数量的财物偿还债务,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与案外债权人通常不会产生异议;而用共同财产中的财物折抵债务(货币或者其他财物),当事人与债权人往往会发生争议。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且债权人只要求偿还本金的债务,当事人与债权人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而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确、不合法,且债权人既要求偿还本金,还要求偿付利息、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的债务,当事人与债权人难免会出现矛盾分歧。然而,由于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只能是夫妻双方,所以,债权人不是诉讼主体。为正确解决离婚案件当事人与案外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除夫妻共同财产应当首先用于偿还共同债务,剩余部分再行分割外,对清偿共同债务的方式,应当征求案外债权人的意见。当事人与债权人的意见一致的,应当即时履行完毕,并在法律文书的叙述事实部分予以说明,主文部分可不涉及;意见相悖时,法院可以进行诉讼外调解,以促使其自行和解。如果仍达不成和解协议,债权人以离婚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作为共同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则应当中止离婚案件的审理,先行解决债务纠纷。

  三、离婚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

  (一)离婚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

  1、结婚前其中一方借款购买的财产,在结婚后已经转化为两人共同拥有的财产,为了购买这些财产所产生的借款,这种就属于需要一起承担的;

  2、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为了生活而借的钱属于需要一起承担的;

  3、两个人有在一起经营生意或者从事生产活动的,由于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然后产生的借款就需要一起承担还债的义务,或者两个人中其中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借款是为了家庭生活的话,这样就是要两个人共同承担偿还的义务;

  4、两个人中有一人生病了的借款的治疗费用,或者是法定义务人的借款的治疗费用也是需要两人一起承担偿还的;

  5、两个人因为要养育小孩所产生的借款属于需要一起承担的偿还义务;

  6、因为赡养父母的借款需要一起承担偿还;

  7、两个人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都有继续教育或者培训的情况,双方产生的教育、培训等费用的借款需要一起承担偿还;

  8、双方的人际交往费用的借款,但是必须是正当的人际关系才需要一起承担偿还;

  9、两个人之间有协议约定哪些是一起偿还,哪些是个人偿还;

  10、其他方面的情况。

  离婚时,两个人一起生活时产生的借款,应该一起承担偿还,如果两个人的加起来的资产不够偿还的,或者财产已经划分为各自拥有的,由双方自己协议偿还,如果产生争议,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离婚共同债务处理是怎样的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夫妻对离婚共同债务出现协商不成的时候,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夫妻共同债权的规定及照顾子女及女方的原则进行判决。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