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家暴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的归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2-16 10:11
人浏览
导读: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在一段婚姻关系里遭受到家庭暴力,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暴力都是不可行的。那么,家暴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的归属?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家暴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的归属

  一、家暴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的归属

  判决子女抚养权以有利于子女成长为原则。施暴方不利于子女的成长,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三款之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在我国,根据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的确立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为原则;

  (二)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三)哺乳期后的子女,以双方协商优先,不能达成协议时,以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为补充为原则;

  (四)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以适当考虑未成年子女的意见为原则。

  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未抚养孩子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 、教育费、医疗费等。具体抚养费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及孩子可能的实际生活花费来确定。

  男方有家暴是属于的婚姻过错方,不仅是在财产分割问题上会影响到,抚养权也会有较大几率给女方。

  夫妻离婚,一般也会导致夫妻其中一方失去抚养权。失去抚养权的一方将失去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权利。不过,失去抚养权的一方仍然会享有探视权,可以在约定或裁判的时间内定期探视子女,与子女进行相对短暂的相处。

  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可以双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等。

  二、家暴法律怎么判刑

  家暴法律的判刑,需要根据家暴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程度而定:

  (一)如果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情节较轻,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二)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重伤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如果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胁无法告诉的除外。

  三、家暴离婚需要什么证据

  (一)证人证言。家庭暴力时有可能会被其他人员目睹到,比如说小区的保安,比如说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家中的朋友还有保姆或者是邻居等等。如果这些人曾经亲眼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发生,那么可以尽可能早的和他们做一些沟通工作,可以委托律师以调查笔录的方式向证人进行取证及录音取证的方式进行。

  (二)在家庭暴力发生后,若曾经报过警,那么警方会有出警记录,

  (三)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医院的诊断证明和治疗的凭据,法医鉴定的介绍信,对伤情进行司法鉴定,同时受害者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那么治疗时还会有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费的收据以及病历。这些书证都应当好好的保留,包括受害人后期的持续性治疗,有关书证也应当妥善的保存。

  (四)如果受害人曾经向妇联投诉过家庭成员的施暴行为,妇联同志曾经对该事做过处理,

  (五)如果曾向居民委员会或者是村民委员会反映过这种问题,这有关机构也可以出具书证。

  (六)如果受害人曾经向双方的或者是一方的工作单位求助过,那么工作单位的领导也可以代表单位为其出具书证,

  (七)如果受害人和施暴者之间发生纠纷时,曾有过通话录音,协议离婚或者是赔偿事项时,对方在谈论当中对施暴的行为并不否认的也可以做通话录音。

  (八)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后,如果对方曾写过保证书、忏悔书、承诺书等等这样的文书,

  (九)被对方殴打后如果拍摄过相关照片的或者说有视频录像资料的也可以作为证据。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家暴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的归属的相关知识,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未抚养孩子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 、教育费、医疗费等。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