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买卖合同交货方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09 14:21
人浏览
导读:

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需要明确好商品交付的方式,合同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当中约定。那么,买卖合同交货方式?买卖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的确定?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买卖合同交货方式

  一、买卖合同交货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实交付、简单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拟制交付。

  (一)现实交付,即出卖人将标的物置于买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是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此为交付的常态。现实交付依交货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为三种情形:

  1、送货上门。即由出卖人送运货物到买受人处,此时货交买受人处才算完成交付。

  2、上门提货。即由买受人到出卖人处取走货物,此时货物运出出卖人处即算完成交付。

  3、代办托运。即由出卖人代理买受人与承运人订立运送合同,买受人承担运费的交付方式。此时出卖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算完成交付。

  (二)简单交付,即买卖合同订立前,买受人已经通过租赁、借用、保管等合同关系实际占有标的物,标的物的交付系于合同生效的交付方式。

  (三)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由出让人继续占有,但在物权让与合同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

  (四)指示交付,又称返还请求权让与,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支付。

  (五)拟制交付,即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仓单、提单)交与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

  二、买卖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的确定

  (一)合同的履行与债权债务关系

  在买卖关系中,买受人收取出卖人货物后,对收货事实进行确认后,应支付货款,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根据交易习惯又不能确定的,可视为同时支付,这种情况下,出卖人凭收货凭证足可以主张权利了,没有必要要求买受人出具欠款条,欠款条是欠款关系的确认,如果欠款条上有约定还款日期的,应从约定日期届满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没有约定的,视为履行期限不明确,根据法律规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但由于《民法典》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这二条不同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出现了分歧,也就是说,合同履行期不明确的,债权人可以随时主张债权,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义务。但根据《民法典》规定应当同时支付。如何正确适用这二条法律的规定,就应该全面掌握案件的实质了,主要应分析当事人的交易习惯和当事人出具凭证的意思表示。

  如果买受人出具凭证证明收货的,可以认为要同时支付货款,如果出具凭证证明欠款关系的,而还款期限没有约定的,明显可以认定是合同履行期不明。

  (二)权利受到侵害的时间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买卖关系中出卖人接收欠款条的,说明出卖同意认可该欠款关系,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该欠款关系属于合同性质,只有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的权利才受侵害,由于该欠款条没有还款日期,因此,只有在债权在主张权利得不到实现时权利才受侵害,如果认定诉讼时效从出具欠款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相当于认定债权人在签订合同时权利即受侵害,违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长期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是从债务履行期限终了后开始计算的,应是三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则时效不受限制。长期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有三种不同情形:连续交易的,诉讼时效从最终确定的债务履行期限结束那天起开始算;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从最终债务履行期限满之日起算;履行期限分段确定的,诉讼时效分别计算。

  三、买卖合同交付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法律没有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零三条 【标的物交付地点】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

  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应当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受人;

  (二)标的物不需要运输,出卖人和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出卖人应当在该地点交付标的物;不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应当在出卖人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交付标的物。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买卖合同交货方式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知,买卖合同纠纷也是比较常见了,我们在了解交付方式的同时,对于纠纷的处理方式也要掌握。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