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合同的解除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03 08:29
人浏览
导读:

实践中,对于合同的解除行为,这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手续和程序进行办理,对于权利予以保障。那么,合同的解除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同的解除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

  一、合同的解除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

  合同解除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解除权的行使期间不等于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时是一定事实状态即权利不行使的持续期间,它以该事实状态的发生为起算点;而诉讼时效的时,是一定权利的法定存续期间,它以该权利的取得为起算点。

  二者区别如下:

  (一)诉讼时效存在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情形,其期间因法定事由是可以变动的;而除斥期间是固定不变的。

  (二)诉讼时效的届满仅导致胜诉权的消灭,而并不消灭权利本身;而除斥期间的届满则导致权利本身的消灭。

  《民法典》关于解除权行使期限的规定,其立法目的在于督促解除权人及时行使权利,以维护交易秩序的安全和稳定。当合同解除的事由成立时,解除权人可以在行使解除权和要求对方当事人实际履行之间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不管作何种选择,都应及时确定,不能久拖不决。如果超过一定期限不行使解除权,则应视为解除权消灭,否则会使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有损交易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二、合同解除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一)合同解除要注意如下法律问题:

  1、合同的解除分为协商解除、约定解除、单方违约解除等类型;

  2、单方违约解除的事由法定。例如,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3、合同解除要注意的其他法律问题。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以后,如果合同相对方没有履行应尽义务,或者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已经没有办法实现合作目的的,都可以依法解除合同,但解除合同时需要履行通知义务,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时间是一年。

  三、合同的解除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二条 【合同约定解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条 【合同法定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第五百六十四条 【解除权行使期限】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第五百六十五条【合同解除程序】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第五百六十六条【合同解除的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以后,如果合同相对方没有履行应尽义务,或者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已经没有办法实现合作目的的,都可以依法解除合同,但解除合同时需要履行通知义务,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时间是一年。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合同的解除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的相关知识,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