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09 07:20
人浏览
导读:

遗产继承开始之后,我们需要知道除了法定继承之外,还有遗嘱继承、遗赠扶养协议继承这两种方式。那么,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一、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一)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在财产继承中如果各种继承方式并存,应首先执行遗赠扶养协议,其次是遗嘱和遗赠,最后才是法定继承。

  (二)遗赠扶养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必须认真遵守协议的各项规定。

  (三)遗赠扶养协议的执行期限一般较长。

  在此期间如因一方反悔而使协议解除时,便发生两种法律后果:

  1、是扶养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导致协议解除的,不能享受遗赠的权利。其已支付的扶养费用,一般也不予补偿。

  2、是受扶养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致使协议解除的,则应适当偿还扶养人已支付的扶养费用。

  (四)遗赠扶养协议签订后,遗赠人与其子女、扶养人与其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因此而解除。

  遗赠人的子女对遗赠人的赡养扶助义务,不因遗赠扶养协议而免除。同时,遗赠人的子女对其遗赠以外的财产也仍享有继承权。扶养人在与遗赠人订立遗赠扶养协议的情况下,由于不发生收养的法律效力,因而对自己的父母仍然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享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其实,遗赠人跟抚养人正常情况下就不应该在协议书当中去约定有效期,因为对于遗赠人来讲,抚养人要履行的抚养义务是长期的,要一直等到被继承人去世之后,被继承人去世后也不等于遗赠抚养协议就过期了。

  二、遗赠抚养协议如何公证

  遗赠抚养协议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遗赠人与抚养人之间签订协议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一)遗赠抚养协议公证,双方当事人应亲自到遗赠人或抚养人住所地公证处提出申请。遗赠人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到公证处的,公证员可到其住所办理。

  (二)办理遗赠抚养协议公证,当事人应提交以下证件和材料:

  1、当事人(遗赠人、抚养人)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等。抚养人是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应提交法人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代理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2、遗赠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家庭成员情况证明及与抚养人相互关系的证明。遗赠人无工作单位的,以上证明可由其住所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

  3、抚养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抚养人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证明及与遗赠人相互关系的证明;

  4、遗赠财产的所有权凭证(如房屋产权证、存款单据、有价证券等)及财产清单;

  5、遗赠抚养协议书草本。

  (三)办理遗赠抚养协议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1、抚养人应是遗赠人的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或集体组织。

  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真实,协议条款要完备,双方的权利义务要明确。

  3、遗赠人处分的财产是否为个人所有,有无债务。

  4、抚养人已婚,或有成年子女与之共同生活的,要征求其配偶及成年子女的意见,并应与其配偶共同为一方,与遗赠人签订协议。

  三、遗赠抚养协议一式几份才是合理的

  遗赠抚养协议一般是一式两份,协议双方当哪人各执一份;有见证人的话就可以多一份;

  (一)《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一般来说,这里的遗赠人是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立生活存在困难而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他享有受扶养人扶养的权利,负有死后将其遗产遗赠给扶养人的义务。这里的扶养人一般是遗赠人的亲属、街坊邻居或者其他亲朋好友等。他负有扶养遗赠人、承担其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接受遗赠人遗赠财产的权利。

  (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这里的遗赠人一般是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老人,他们享有受其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扶养的义务。集体所有制组织,一般是指“五保户”、承担其生养死葬义务,享有受“五保户”遗赠财产的权利。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的相关知识,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和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的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的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的协议。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