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民法典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17 15:02
人浏览
导读:

我们在处理民事纠纷的时候,可以参考民法典对此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那么,民法典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民法典立法依据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法典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

  一、民法典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

  与《民法典》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不统一甚至抵触的司法解释应当被废除,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应根据《民法典》条文内容及精神作出。

  据《民法典》起草专家谈到该问题时提到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民法典》施行日期为2021年1月1日,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最高人民法院应启动司法解释的清理工作;

  (二)与《民法典》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不统一甚至抵触的司法解释应当被废除;

  (三)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应根据《民法典》条文内容及精神作出;

  (四)与《民法典》不抵触的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还应当继续有效,并等待最高院新颁布司法解释来进行清理。

  二、民法典立法依据是什么

  (一)以宪法为依据。

  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民法典》总则编明确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根本法的地位,任何法律均不能与宪法相违背,并需要根据宪法规定,进行相关立法活动。

  (二)以民法精神为依据

  民法文化源远流长。民法的产生在法典的背后,是人们追求自由、公平、秩序的精神诉求。在人类社会中,只有近代,人们才真正地成为民事主体,享有权利。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多数时间,普通人是不具备独立的权利主体地位,只有特定的特权群体才享有对整个社会的权利。这种不公平的社会框架下,正义与公正无法得到保障,多数成员一直在一种被压迫的状态下煎熬。民法的建立,其基本精神追寻人类所应天生具的自由和公平,对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利进行公正、公平的配置。尽管社会现实会对民法精神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民法精神始终没有改变。民法始终是所有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民法的立法宗旨

  (一)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是参与民事关系的,享有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事主体资格由法律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宪法对于公民民事规定过于原则,只有通过民法典把宪法对公民民事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化,才能确保法律对民事权利的保障落到实处。正如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所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民法绝对不会因一个人的出身、种族、财富等因素而去歧视他、遗弃他。民法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调整民事关系

  《民法典》调整民事关系,核心是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只有在不断转变的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合理分配各方权利义务,落实损害民事权利、不履行民事义务所产生的民事责任,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合理、和谐稳定的民事关系。

  (三)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设定法律规则厘定、维护社会秩序是其职责和使命。民法所追求的一个稳定、和谐、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法建立了一整套规则。通过各种民事权利义务的分配,以及民事责任的确定,最终促使全社会民事主体间共同努力建立、维护稳定、和谐、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秩序。

  然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成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各种主体间的分歧、冲突、矛盾,无时不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对于可能对社会各主体产生非法损害,并破坏现有社会结构的各种矛盾,民法就需要通过规则去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四)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编纂的重要使命是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典化,将四十多年来改革成果制度化、体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法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民法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创了核心价值观进入《民法典》的先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法典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的相关知识,与《民法典》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不统一甚至抵触的司法解释应当被废除,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应根据《民法典》条文内容及精神作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