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夫妻出资给父母买房怎么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01 11:11
人浏览
导读:

一般来说,夫妻出资购买房屋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赠与行为以及购房者是谁等因素。那么,夫妻出资给父母买房怎么算?子女出资给父母买房证明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夫妻出资给父母买房怎么算

  一、夫妻出资给父母买房怎么算

  如何认定这所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婚后共有财产,需要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来分析。

  第一,如果夫妻约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女方父母或亲友赠送给女方的财产,属于女方个人所有,这所房子就不是夫妻共有财产;

  第二,如果女方父母出自购房时有是给女儿的特别声明,这所房子就不是夫妻共有财产。

  第三,既没有夫妻的约定,又无女方父母出资购房时的声明,这所房子就是夫妻共有财产。

  二、子女出资给父母买房证明有哪些

  银行卡转账给开发商购房,收据、银行流水凭证等保留在自己手中,与父母去公证处公证。房子是属于父母亲的,父母去世后,房子属于父母的遗产。所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都有继承权,应当依法办理继承手续。

  (一)如果父母出全资购买不动产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就可认定是只对自己子女的单方赠与,无需父母再另行作出意思表示。

  (二)一方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夫妻的一方。

  (三)在银行提款时的票据,向开发商买房时也会有相关凭证,两种行为时间间隔短,数目一致,这样就能证明清楚房款的来源。

  三、父母出资买房给儿女的情形下有权要回房款吗

  情形1:婚前一方父母出资买房,房屋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的名下。

  若是一方父母全额出资,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则该房屋属于登记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如果没有其他相反的约定,离婚时另一方自然无权主张分割;

  若是一方父母只出了一部分购房款,剩余房款是以按揭贷款方式支付,且由小夫妻共同还贷,则离婚时一般会将房子判归登记方所有,由其继续支付剩余贷款。对于婚内共同还贷部分(包括本金和利息)及其产生的增值,则由得房子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补偿。

  情形2:婚前一方父母出资,产权登记在另一方名下。

  一般情况下也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而非登记方的个人财产,非登记方有权要求分割房屋。父母明确表示赠与登记方或者双方之间有其他相反约定的除外。

  情形3:婚前一方父母出资,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

  应认定为双方的共同财产。如果双方约定了共有方式是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并进一步约定了各自份额,则按约定享有产权。如果双方对共有方式没有进行约定,则视为等份共有。

  情形4:婚前双方父母均出资,产权登记在双方子女名下。

  应当认定为对各自子女的赠与,而不能因为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就理解为对双方的赠与。因为在双方尚无婚姻关系时,即使双方是为了结婚的目的而购房,毕竟能否结婚仍有变数。

  情形5:婚前双方父母均出资,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

  即使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也应当认定为对各自子女的赠与,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双方父母对一方的赠与。如无其他相反约定,应认定为双方按份共有。

  情形6:婚后购房时一方父母全额出资,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

  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这条解释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房价飙升,父母为子女购房往往倾其毕生之积蓄,并是在怀着对子女婚姻长久美满的美好期许的前提下为子女出资的。在目前情况下,将此出资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赠与较为公平。

  情形7:婚后购房一方父母出资,产权登记在另一方名下。

  除非有父母出资时的书面约定或声明,证明此出资是赠与自己子女一方的,一般会认定为对双方的赠与,离婚时按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情形8:婚后双方父母出资,产权登记在一人名下。

  这种情形较为常见,而且争议颇多。根据民法典规定,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情形9:婚后双方父母出资,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

  若无其他相反约定,应当认定为对双方的赠与。此种情形下,以认定为共同共有为宜。

  情形10:婚后按揭购房,一方父母出首付款,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由夫妻双方共同还贷的。

  首付款可以认定为只赠与出资父母的子女,离婚时该房屋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首付款部分应认定为出资人子女的个人财产。由于个人财产婚后的自然增值仍然归个人所有,故离婚时首付款的增值部分也应判归一方。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夫妻出资给父母买房怎么算的相关知识,在不同的案情下导致的分割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