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诉讼时效的概念是什么,怎么计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6-29 19:30
人浏览
导读:

诉讼时效的概念就是针对权利人的请求权设立的法定期间。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要在一定期间内施行权利,超过期限行使的不受法律保护的制度;其计算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

诉讼时效的概念是什么,怎么计算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的概念就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法律快车提醒您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权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

  二、诉讼时效的计算


  诉讼时效的计算如下:


  1.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

  2.从权利被侵害之时起算,只适用于20年的长期诉讼时效。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对的一般规则作出了规定,具体而言:

  (1)必须是权利在客观上遭受侵害;

  (2)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遭受侵害之时起算;

  (3)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遭受侵害还应当包括知道具体的义务人。

  三、一般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

  《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