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我国法律是怎样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9-16 12:31
0人浏览
导读:我国法律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的,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的,在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一、我国法律是怎样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的

  我国法律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法定继承需要法院确认吗

  不需要。法定继承不是由法院来确认的,而是在法律中就已经约定好了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进行继承即可。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二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定继承是民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

  法定继承是继承人死亡引起是事实行为。法律快车提醒,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还有疑问? 立即咨询律师

25万认证律师 · 60分钟无限追问 · 平均2分钟响应

立即咨询
接入律师
获取解答
#向我提问获取解决方案
立即咨询
默认头像
王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默认头像
谢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默认头像
张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默认头像
黄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默认头像
陈律师6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