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11-29 11:31
人浏览
导读:

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都需要有自尊,也拥有名誉权,任何人或者组织都不能侮辱、诽谤,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可以提起诉讼的,即使对方是行政机关,这就涉及如何起诉的问题,那么,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

  一、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

  国家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要求实施侵权行为的民事主体支付经济赔偿金,我国法律规定看,民法典规定了公民、法人均具有名誉权,国家机关也是属于法人,也是依法享有名誉权的,其名誉权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名誉权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就是打民事官司。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开庭审理、判决,当事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判决以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

  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第一千零三十一条 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二、行政诉讼侵犯名誉权的起诉怎么赔偿

  侵害名誉权可能造成两种损害。一是财产损害。在侵害名誉权的情况下,也会使受害人遭受财产的损害。此种情形应按实际损失赔偿。二是精神损害。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如下: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三、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在具体认定行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誉权时,应从以下四方面来确定: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的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基于我国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行为人行为违法。

  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但是,笔者认为,按照惯例,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受害人并不得据此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种情况下,唯一可以救济的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做出处理。

  3、存在损害后果。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涉诉的名誉权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严重性,没有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如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必然导致权利滥用,这也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若实施名誉权的侵权行为的民事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此时也需要按照一般人的侵权来处理,首先需要停止侵权行为的实施,继而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挽回甚至是消除名誉权受到侵害之后的影响,然后需要确定侵权行为实施之后造成的经济损失。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行政机关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名誉权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开庭审理、判决,当事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判决以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