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居住权起诉有时间限制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8-30 15:00
人浏览
导读:

大家不管是买房居住,还是租房居住,只要是合法办理的手续,那么就享有居住权,如果在租赁过程中,房东突然不让租客居住了,那么居住权起诉有时间限制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居住权起诉有时间限制吗

一、居住权起诉有时间限制吗

《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房屋居住权如何取得

1、房屋居住权的设定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依合同而取得居住权。如承租人依租赁合同而取得对出租的房屋的居住权。

(2)直接依法律的规定取得居住权。如未成年子女对其父母的房屋享有居住权。

(3)依遗嘱等法律行为取得居住权。房屋所有权人可通过设立遗嘱的方式为他人设定居住权。

(4)因取得时效的经过取得居住权。

2、房屋居住权的权利和义务

(1)房屋居住权的权利

①居住权人享有对房屋的使用权,但此种使用权须限于居住的目的。

②居住权人享有附属于房屋使用权的各项权利,如相邻权等。

③居住权人有权为居住的目的而对房屋进行修缮和维护。

④居住权人有权在居住期间内将房屋出租给他人以收取租金,但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要求。例如承租人转租承租的房屋必须先经过原出租人的同意。

(2)房屋居住权的义务

①居住权人在居住期间负有保管房屋的义务。

②居住权人不得就其居住权设定抵押或其他任何权利负担。

③居住权人应当承担房屋的日常的管理和维修费用及其他使用过程中的合理费用支出。

④居住权人不得随意改变房屋的结构和用途。

⑤居住权人在居住期届满时负有返还房屋的义务。

3、房屋居住权法律特征

①居住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公民,即有合法依据而占有房屋的公民。

②居住权的客体只限于房屋。如出租人的房屋。

③居住权属于一种用益物权。居住权人对房屋的使用应限于居住的目的。

④居住权的取得应有法定的依据或有关合同的约定。

⑤居住权的取得应办理登记手续,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创设居住权制度,保障了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体现了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符合现代人权保障的要求;居住权制度将物的所有和利用相分离,有利于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物的使用价值,这与现代物权法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三、居住权纠纷的解决途径

公房居住权纠纷调解处理的原则和途径

1、准确把握同住人的含义

根据上海市房地局贯彻实施《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意见(二)中的界定,共同居住人是指公有居住房屋的承租人死亡或者变更租赁关系时,在该承租房屋处实际居住生活1年以上(特殊情况除外),而且本市无其他住房或者虽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难的人,结婚、出生可以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该条款中对于共同居住人的界定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情形为承租人死亡或者变更租赁关系时;二是并不要求在本处或他处有本市常住户口;三是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人的配偶、子女因结婚、出生在该处实际居住的,可以不受上述1年以及他处住房条件的限制。共同居住人不仅包括公用租赁房屋的共同居住人,也包括产权房屋内的共同居住人。因此,准确理解同住人的概念,有助于调解时明确的相关权利义务关系。

2、运用灵活方式实现居住权转化

有些纠纷中,房屋内的家庭成员都享有居住权,但由于关系恶化确实无法继续共同生活,因而调解时可采取灵活方式,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化解纠纷。一是实现居住权和实际居住状况分离,如在公房内有居住权的子女在外另购商品房的,可确认其对公房享有居住权的前提下,调解其至自购商品房内居住,并由父母保证该子女今后公房动拆迁时享有权益;二是采取换房等手段合理安排迁出家庭成员的居住处所,如一套大户型房屋可换成两套小户型房屋,供家庭成员分开居住,避免矛盾;三是无法采取调换房屋方式的,可对具有居住权但无法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给予一定的货币补偿,在此前提下让其迁出房屋。

处理居住权纠纷要着重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房屋来源与贡献。二是同住人身份的审查把握。三是迁出的现实可行性。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居住权起诉有时间限制吗”全部内容。综上所述,大家知道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