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怎么认定胁迫行为

刑事辩护 2022-11-10 16:46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认定构成胁迫行为的方法:
    (1)胁迫人一方主观上具有胁迫的故意;
    (2)胁迫人一方客观上实施了胁迫行为;
    (3)被胁迫人因胁迫,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而订立了合同;
    (4)胁迫手段违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胁迫他人犯罪的认定:
    1、行为人具有胁迫的故意。主要表现为明知会造成对方产生恐惧故意威胁,并希望对方因胁迫行为作出犯罪行为;
    2、行为人对被胁迫人实施了胁迫行为;
    3、胁迫行为是非法的,比如行为人的身体完全受强制或者行为人完全丧失意志自由。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六条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八条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符合下列要件的,可认定为构成胁迫行为,即一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具有胁迫的故意;行为人实施了胁迫的手段;并且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了合同。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杭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